(香港文匯網記者 朱燁 北京報道)當地時間8月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自己,「可能會在年底前訪問中國」,但條件是中方要發出正式邀請,並進一步要求中方先達成貿易協議,此外,在兩個方面還要中方作出保證,其一中國必須停止購買俄羅斯石油,其二中國不得繼續進口伊朗原油。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王勇對香港文匯網表示,截至目前,美國並沒有在任何一個問題上作出實質性讓步。無論是取消加徵關稅、放寬技術出口限制,還是恢復雙邊高科技合作,美國方面沒有一個積極的信號。在此情況下,特朗普政府卻不斷提出附加條件,徹底暴露他「空手套白狼」的算盤,既想要從中國獲得成果,又不願意付出相應代價。
提到兩個「不許」,王勇認為,特朗普把訪華邀請與能源問題掛鈎,是典型的「交易式外交」,通過對中國能源供應線的施壓,既可削弱俄羅斯與伊朗的財政收入,也讓中國在中美談判中處於被動地位。
數據顯示,2024年以來,中國日均從俄羅斯進口原油約200萬桶,佔俄羅斯原油出口近一半。同一時期,伊朗超過九成的原油和凝析油也流向中國。
王勇說,俄羅斯和伊朗兩國長期以低於市場價的「打折」策略吸引中國,僅2022年至2024年中期,中俄石油折扣給中國帶來約180億美元的「經濟效益」,而伊朗輕質原油每桶平均比市場價低6至7美元,百萬桶級別的交易可節省數億美元成本。這種互補性和實惠感,使得中國對中俄、中伊能源合作具有強烈的依賴性和穩定需求。
回顧中美前三輪經貿會談,王勇指出,美國曾幾番三次試圖通過加稅、二級制裁等手段破壞中俄、中伊貿易鏈條,以期迫使中方在多邊談判中讓步,但每次都未達預期。一方面,俄羅斯和伊朗早已針對西方制裁構建「繞道玩法」,例如通過貨幣互換、第三方轉運等方式規避制裁。另一方面,中方已在推動供應鏈多元化的同時,通過與中東、非洲等地區的能源大國加強合作,降低對單一渠道的依賴。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此次提出的新條件,本身就與美國國內政治密切相關。」王勇說,近期美國國內不斷炒作特朗普對中國「過於讓步」的消息,這讓美國「鷹派」們頗為不滿,認為特朗普為了和中方達成貿易協議做出了太多讓步。因此,特朗普急需塑造對華強硬形象。與此同時,還能展現出一副話語權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模樣。
他認為,未來如果特朗普政府在這兩件事上繼續施壓,中方不僅不會退讓,反倒有可能採取更有針對性的反制措施。
不過,王勇也提到,特朗普的訪華之路也並非就此堵死。因為訪華本身有其常規的外交程序和禮儀,取決於雙方是否通過平等協商找到新的合作切入點。「中美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存在着無法迴避的利益交集,從氣候變化到金融監管,從公衛合作到數字經濟,這些領域都需要兩國共同探索和對話。」他說,因此不排除美方提出其他更為建設性的議題,從而為兩國元首會晤鋪平道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