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總統特朗普利用「關稅大棒」肆意向他國施壓,以扭轉美國貿易逆差的名義達成其政治目的。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美國近期與韓國和日本達成貿易協議,特朗普試圖利用關稅壓力,迫使兩國參與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LNG)開發項目。但日本商界人士和韓國官員透露,如果不是特朗普施壓,兩國根本不會考慮這一項目。
美國阿拉斯加自1960年代後期開始向亞洲輸送LNG,但隨着南部氣田耗盡,該州一直在尋找能將北極圈開採的天然氣輸送到南部LNG設施的方法。美國在10多年前提出一項計劃,建設連接阿拉斯加北部氣田與南部尼基斯基港的一條長達1,300公里管道。但自美國能源巨擘埃克森美孚和康菲石油在2016年退出後,該項目一直停滯不前。
特朗普3月在國情咨文演講中宣稱,日韓等國家希望在該項目中投資「數萬億美元」,但美國官員實際上僅獲得有限承諾,例如泰國國家石油公司在6月簽署了購買200萬噸LNG的意向書。日本和韓國分別是全球第二和第三大LNG買家,特朗普意圖將該項目與關稅談判綑綁在一起,施壓兩國投資該項目。
然而日韓均對該項目持謹慎態度。一名直接參與美日談判的人士披露,白宮在美日貿易談判中僅宣布「美國和日本正探索阿拉斯加LNG的新承購協議」,遠沒有達到特朗普宣稱的「合資」程度,日本政府僅表示同意「審查阿拉斯加LNG項目」。
日官員 :僅想給特朗普「一些糖」
日本電力巨頭JERA的首席低碳燃料官員津輕亮介表示,日本官員已要求該公司以「公平、合理的方式」考慮阿拉斯加LNG項目,因他們想給特朗普「一些糖」。他指出「一般情況下,日本政府不會這麽說」。津輕承認阿拉斯加LNG項目是一個「好概念」,可以把天然氣從美國運往日本的時間縮短至8天,而從墨西哥灣出發需約35天。但他強調公司需要「詳細信息」才能簽訂長期供應合約。
韓國官員披露,雖然部分韓國公司希望作為建設夥伴參與項目,但當局對項目的經濟可行性提出擔憂,尤其是管道建設。特朗普聲稱在與韓國達成的貿易協議中,韓方同意未來4年向美國購買1,000億美元(約7,850億港元)的LNG等能源,但韓國政府之後澄清,沒有對阿拉斯加LNG作出任何承諾。該官員表示,「美國沒有提供我們所需要的成本信息」,如果不是因為美國的壓力,韓國天然氣買家「絕對不會」考慮投資該項目。
專家:環境法律風險同樣嚴重
能源專家亦不看好該項目。能源諮詢公司Rapidan Energy Group認為,該項目是「政治淩駕於商業邏輯之上」的投機性投資,指面臨超支和環境法律挑戰的風險嚴重,耗資預計是當初預估的兩倍,達到600億美元(約4,710億港元)。該公司分析師蒙頓稱,「特朗普政府公開利用該項目推進政治目標,無論是『能源主導』議程,還是作為雙邊貿易談判條件,都加劇了風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