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一座高達28.8米的巨型水滴藝術裝置兀然聳立於本港海濱,吸引無數市民遊客駐足觀賞。這個全球最大的水滴藝術裝置為「舞動水滴展」的一部分,紀念東江水供港60周年,提醒人們生命之源不可或缺。

「舞動水滴展」紀念東江水供港60周年,提醒人們生命之源不可或缺。(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Sunny攝)

水的珍貴,對港人而言從不是抽象的概念。香港這座三面環海、淡水奇缺而又人口密集的國際都會,長期依賴來自內地的東江水作為主要飲用水源。今年正值東江水供港60周年,這一條穿越山川、跨越邊界的「供水生命線」,支撐着香港逾700萬市民的日常生活,更承載着跨越兩地歷史記憶的可貴情誼。

香港這座三面環海、淡水奇缺而又人口密集的國際都會,長期依賴來自內地的東江水作為主要飲用水源。(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周楎攝)

東江之水越山來 改寫香港水荒命運

1963年,香港因嚴重旱災陷入供水危機,政府被迫實施制水措施,情況嚴峻時每四日僅供水四小時。每逢供水,市民往往要一家老少拿出所有容器去輪候擔水,鄰里間甚至會為爭水而大打出手,水荒成為壓在港人頭上的沉重負擔。

1963年,香港因嚴重旱災陷入供水危機,政府被迫實施制水措施,情況嚴峻時每四日僅供水四小時。(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葉德榮攝)

1963年底,由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親自部署、國家投入3800萬元巨資建設的東深供水工程正式啟動,這項工程需將東江水從海拔2米一級級提升至46米,再利用自然重力輸送至深圳水庫。在缺乏大型施工設備的年代,上萬名建設者全憑「要高山低頭、令河水倒流」的意志,在短短一年內完成建立水源生命線的壯舉。1965年3月1日,東深供水工程正式開始向香港供水,自此東江之水哺育香江生命,港人不再面臨極度缺水的生命威脅。

1963年底,由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親自部署、國家投入3800萬元巨資建設的東深供水工程正式啟動。(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葉德榮攝)

供水技術升級不斷 粵港攜手護生命之源

如今,東深供水工程由廣東粵港供水有限公司運營管理,據該公司生產技術部副總經理張薇介紹,工程自1964年首期建設以來,歷經1974年、1981年和1990年的三次擴建,以及2000年至2003年的全面改造,從最初利用石馬河天然河道輸水,升級為全封閉管道系統,供水能力從最初的6820萬立方米/年提升至24.23億立方米/年,整個工程的輸水能力提升逾30倍,對港保障能力提升了十幾倍。

張薇介紹,工程自1964年首期建設以來,歷經1974年、1981年和1990年的三次擴建。(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周楎攝)

除供水能力外,水質保障同樣是重中之重。張薇指出,從前的天然河道輸水易受沿線生活污水影響,2000年的改造引入封閉管道,並建設原水生物硝化處理站,徹底隔離污染源,確保水質達到國家地表水二類標準以上,實現了水質的巨大飛躍。廣東省政府更採取多項措施,包括上移取水口、設立保護區、限制污染性工業和養殖活動,以及建設生物硝化站和沙灣河流域整治工程,全面保障東江水的水質安全。

廣東粵港供水有限公司調度中心資深經理周竹。(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周楎攝)

在水質評估方面,該公司水環境監測中心高級經理李秀虹介紹,實驗室依據國家標準《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每日檢測取水口及深圳水庫的水體pH值、溶解氧、氨氮和水溫等重點指標。此外,東江取水口及深圳水庫設有在線監測系統,可24小時實時傳輸數據至水質預警系統,調度人員及水質管理人員可及時接收信息,進行科學調度與快速應對,這些技術手段為香港提供了穩定的高質量水源。

李秀虹介紹,實驗室依據國家標準《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每日檢測取水口及深圳水庫的水體pH值、溶解氧、氨氮和水溫等重點指標。(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周楎攝)

東江水抵達香港後,亦需經過香港水務署的嚴格處理。水務化驗師陳安怡講解道,水務署採取三重監測機制:24小時在線監測系統檢測氨氮、酸鹼值、混濁度和輻射等參數;木湖原水抽水站定期人工檢測;實驗室進行全面的物理、化學和細菌學分析,確保水質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二類標準,並根據需要調整濾水廠處理程序,保證最終食水達到香港標準。水務署全面的監測框架,有效保障了本港市民的用水安全。

陳安怡講解道,水務署全面的監測框架,有效保障了本港市民的用水安全。(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周楎攝)

「付費」亦應飲水思源 滴水背後是國家關愛

東江水來之不易,香港用水需向廣東省支付費用。早前坊間有聲音指,「既然是攞錢買水點解仲要飲水思源?」對此,水務署工程師潘鋒表示,這種說法源於不全面了解東江水供港的背景及現實情況,忽略了國家供水背後的努力與成本。潘鋒解釋,向廣東省支付的水費涵蓋基礎建設、運作和維護費用,但不包括內地為保護東江水質所付出的生態代價,例如限制東江流域的開發、禁止採石和養殖活動等。

潘鋒解釋,向廣東省支付的水費涵蓋基礎建設、運作和維護費用,但不包括內地為保護東江水質所付出的生態代價。(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葉德榮攝)

潘鋒亦提到,東江水佔香港淡水總量的七至八成,是供水網絡的命脈。東深供水工程是一項相當龐大的工程,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來建造多個基礎設施,並投放大量資源進行維護保養,以確保供港東江水在水量和水質上都得到最大的保障。2021年東江流域遭遇60年一遇的旱情,幸得國家支持,香港未受水荒影響。「以上足見國家對香港的關愛絕不是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的」,潘鋒稱,「飲水思源」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希望市民體會國家對香港關愛。

東江水佔香港淡水總量的七至八成,是供水網絡的命脈。(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周楎攝)

水滴展引人深思 市民讚東江水「物美價廉」

本港許多市民對於東江水的珍惜,以及對這份情誼的感恩則是宣之於口,在大公文匯全媒體採訪中,市民紛紛向國家及保障東江水供應的每一位工作人員表達感謝。

市民麥太早前帶小朋友參觀「舞動水滴展」,藉此機會向其解釋每一滴水都得來不易。麥太向小朋友講述,從前香港缺水情況嚴峻,是內地幫忙提供東江水,因此要珍惜食水、飲水思源。市民李小姐亦認為水滴展十分有意義,她回憶自己兒時還經歷過制水時期,如今能夠長期獲得東江水供應,實在要心存感激。

市民麥太早前帶小朋友參觀「舞動水滴展」,藉此機會向其解釋每一滴水都得來不易。(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Sunny攝)

東江水經歷層層精密處理及運輸來到香港千家萬戶,卻並沒有為香港市民帶來高昂水費。據水務署數據,現時本港住戶每月平均水費為44元,佔家庭月入中位數約百分之0.1,而本港大概有接近兩成用戶因用水量低,而毋須繳交水費。「國際水協會」在2023年調查及比較了世界39個首都或大城市的水費,由最昂貴起計,香港排第30名,明顯低於首爾、東京、羅馬等其他大城市。

本港市民普遍表示生活用水「物美價廉」,麥太稱自己一家幾口每月水費大概一兩百港元,且可以用得很安心,不會遇到缺水、水質差的窘境。李小姐則表示本港水費相比其他地方已經相當便宜,亦提到東江水在內地和香港都要經過層層過濾和繁複的處理程序,才能成為市民可日常使用的食水,每一滴都彌足珍貴,因此要格外珍惜。

李小姐則表示本港水費相比其他地方已經相當便宜。(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Sunny攝)

市民對食水水質同樣表示認可,中六學生余曉芬稱「我現在可以很健康地站着,其實都代表香港的水源非常好。」巴基斯坦裔中二學生現梓君及中三學生關思漢,亦都認為香港的水很乾淨、很清澈。這些簡單而真摯的評價,背後是粵港兩地水務工作者數十年如一日的努力,確保每一滴送到香港的水都符合嚴格的質量標準。學生們直言很好奇東江水的取水及運輸過程,亦表示明白飲水思源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很想對上游保護水源的人們說聲謝謝,「多謝你們照顧好水源,讓我們有這麼好的食水」,「你們的付出有目共睹,謝謝」。

中六學生余曉芬稱「我現在可以很健康地站着,其實都代表香港的水源非常好。」(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周楎攝)
巴基斯坦裔中二學生現梓君。(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周楎攝)
巴基斯坦裔中三學生關思漢。(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周楎攝)

東江水供港60年,生命之源流過粵港,從未間斷。這條「供水生命線」不僅解決了香港的水資源問題,更作為粵港兩地守望相助的見證,提醒人們勿忘水資源的珍貴、兩地血濃於水之情誼的可貴。60年來,東深工程技術不斷升級,供港水量亦經歷突破,而國家對香港的關愛、一代代水務工作者的初心和堅守與60年前如出一轍。飲水思源,不僅是對水資源的愛惜,更是對粵港血脈之情的珍惜,以及對默默守護這條生命線的每一位工作者的致敬。

東江水供港60年,生命之源流過粵港,從未間斷。(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葉德榮攝)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葉德榮、周禹含、陳子萌報道;視頻攝製:周楎、葉德榮、Sunny;撰文:周禹含)

責任編輯: 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