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燁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8月1日限期前,終於公布對多個國家和地區徵收的「對等關稅」稅率,具體稅率從10%至41%不等。由4月2日特朗普公布開徵關稅計劃的「解放日」至今的90天,美國只與歐盟及少數國家達成所謂的「貿易協議」,讓特朗普得以對外宣稱在這場關稅戰中獲得「勝利」,但為了滿足特朗普這種虛榮心的代價,可能就是將美國花了將近一個世紀經營、以美國為中心的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受破壞。

從「解放日」開始,特朗普的如意算盤很簡單,就是先以開天殺價的方式(即提出超高關稅威脅),迫使其他國家或地區與美國進行一對一貿易談判,繞過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貿易機構規定。然後特朗普則再在談判桌上作出極度有限「讓步」,即給予略低於先前威脅的關稅水平,作為代價則要求對方額外承諾巨額能源或貨物採購、投資等讓利條件,達成所謂的「貿易協議」,讓特朗普得以對國內選民宣稱取得「勝利」。

特朗普和白宮中人原先對於這種做法非常有信心,貿易顧問納瓦羅甚至說過在「解放日」的90天內,就可以與90個國家和地區達成貿易協議,不過事實是到了特朗普公布確定關稅稅率當天,仍然只有歐盟及少數幾個國家成功與美國達成協議,而且當中很多協議全文就只有一至兩頁,完全不是一份正常貿易協議應該有的份量。

同時,這些「貿易協議」中,雖然附帶很多諸如購買美國能源、到美國投資等的條款,但不少專家都指出類似條款根本不切實際,而且不太可能有效執行。例如歐盟在協議中承諾3年內購買7,500億美元(約5.89萬億港元)的美國能源產品,但這個金額幾乎就相當於歐盟全年總進口量,以及美國每年出口總量的80%,換言之不論是歐盟和美國本身,都沒有本錢去實現這個條款。到底是特朗普太有自信可以執行這個條款,還是特朗普被歐盟「忽悠」了,那就只有他本人才知道了。

更加需要指出的是,特朗普這次「勝利」,代價肯定就是美國本身利益。過去90天內,各國除了忙於與美國談判之外,我們亦可以看到愈來愈多國家開始積極推動彼此之間的貿易協議,盡量減少彼此之間的貿易壁壘,例如英國和加拿大就顯然希望與歐盟推動更緊密的經貿關係。換言之,如果特朗普關稅的影響持續,長遠而言,世界各國可能會慢慢形成繞過美國的自由貿易體系,雖然美國的經濟規模仍然是不可忽視,但世界上並沒有什麼是不能被替代的,美國花了將近一個世紀經營、以美國為中心的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可能會被一個沒有美國的自由貿易體系所取代。

特朗普關稅的最長遠影響,可能要等到好幾年後、特朗普早已離開白宮之後才會浮現,但短時間內美國選民就仍然要為了他們的選擇,承受物價飛漲、貨品種類減少及經濟增長放緩的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