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敖敏輝 廣州報道)香港文匯報記者從7月30日舉行的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市場開發推介活動上獲悉,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官方票務系統將於8月8日正式上線,屆時可售門票達570餘萬張。

和已經進行的全運會提前賽不同,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售票工作將使用統一的官方平台。據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廣東賽區執委會市場開發部負責人介紹,總體上,全運會門票銷售呈現「利民、便民、暖民」三大特徵。粵港澳三地共有51個比賽大項列入售票計劃,售票場館為76個,可售門票數量約為573萬張。屆時,賽事場館特別設置無障礙座席,殘特奧會的場館座席分配充分考慮惠民和公益屬性。

首次實現群眾活動售票

8月8日是全國全民健身日,全運會官方票務平台將正式上線,由於各項比賽門票定價尚未正式公布,暫不會正式對外售票。8月中旬,門票價格將正式發布,下旬將分階段、分批次、多渠道向公眾開展門票銷售。香港文匯報記者獲悉,粵港澳三地將設置線上、線下立體化門票銷售網絡,公眾將享受便捷的購票服務。

據介紹,為體現全運惠民的精神,十五運會群眾賽活動突破往屆慣例,首次實現群眾活動售票,提高群眾賽事整體活動體驗,增添公眾觀賽氛圍。殘特奧會方面,將以低票價策略,體現公益屬性。另外,門票銷售平台將推出「跟着賽事去旅行」的「體育+旅遊」的深度融合特色產品,提供多元、個性化的賽事觀賽與旅遊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廣東將統籌全省文旅資源,打造「觀賽+旅遊」消費新場景。比如,廣東17個辦賽城市推出「一城一主題」的精品文旅線路,同時,攜手港澳打造「一程多站」深度遊產品,鼓勵粵港澳旅行社聯合開發「全運主題遊」產品。廣東還將充分用好「港車北上」「澳車北上」及240小時過境免簽等便利性政策,提升全國乃至全世界觀眾入粵觀賽旅遊的便利度。

●廣東省檔案館利用服務部二級調研員張凌介紹此次開放檔案內容及亮點。(記者黃寶儀攝)

粵開放全運會檔案 以賽促城激活經濟

(記者 黃寶儀 廣州報道)如何通過體育盛事的舉辦,讓城市經濟更具活力?也許在往屆的全國運動會中可以找到一些借鑒。在廣東、香港、澳門聯合承辦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百日倒計時即將來臨之際,廣東省檔案館對此前在廣東舉辦的六運會、九運會11,000多件館藏檔案進行了梳理篩選,精選出相關文書、照片和實物共218件檔案並向社會開放。細讀這些檔案可以獲悉,第六屆全運會已成立了服務總公司,首次發行體育基金獎券、首次以出售相關專用權及承接商業廣告等為集資渠道,九運會則首次將電視轉播權商品化進行交易和開發……通過這一系列市場化運作的積極探索,廣東不僅為後續各類運動會的舉辦開創了行之有效的市場開發與運營模式,更在這一過程中有力地激活了地方經濟,使其煥發出更為蓬勃的活力。

「盛事經濟」 如今已成為各地政府重點布局與發展的經濟領域之一。然而回溯到六運會舉辦的年代,通過市場化運作實現盈利以補貼賽事開支,卻是當時全運會不得不直面的現實課題。

六運會首次發行體育基金獎券

廣東省檔案館利用服務部二級調研員張凌在7月31日廣州舉行的「改革·開放·創新·融合」館藏全運會主題檔案開放新聞發布會上表示,「1984年美國洛杉磯奧運會首次進行市場開發,催生了奧運經濟。廣東六運會籌備團隊從中獲得啟示,萌生了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通過市場開發籌辦全運會的想法。」隨後,1984年10月26日,廣東省政府批准成立第六屆全運會服務總公司,其指導思想是「為第六屆全運會籌集資金和各項工作服務」。

檔案資料顯示,六運會服務總公司與國內外92個單位簽訂了關於使用會徽、吉祥物專用權和認刊廣告的合同,通過商品經營和銷售共創利1,800萬元(人民幣,下同),同時開展全運會旅遊,獲取商業贊助。其下屬的集資、廣告、商品、旅遊四個公司共為全運會集資6,000萬元,當中一半來自體育基金獎券。原來,當時通過創新性地發行「中國第六屆全運會體育基金獎券」,六運會服務總公司共籌集到3,000萬元資金,還另撥給廣東省內各地體委600萬元作為發展當地體育事業基金。六運會體育基金獎券共發行22期、7,000萬張,是廣東體彩的前身。

九運會商品化運營電視轉播權

服務總公司除支援部分場地基建工程之外,還承擔了大會多項服務工作,在通訊、交通、接待等方面為參會者創造便利條件,並面向國內外廣泛開展宣傳活動,舉辦記者招待會。這是中國體育史上標誌性的第一次,也是廣東改革開放前期先行先試的一次生動探索和有益嘗試。根據檔案記載:一位經濟學家所說「廣東經濟確實被六運會的旋風吹旺了,經濟保體育,體育促經濟,顯示出令人目眩的活力。」

如今,市民觀看賽事的渠道日益多元,但在通信技術尚不夠發達的年代,人們都只能守在電視機前靜靜等候賽事的開始。事實上,九運會之前,內地大型綜合性運動會的電視轉播權,基本上是由中央電視台無償或支付象徵性成本費用獲得獨家或主導轉播權,並通過行政指令統一協調全國轉播。「九運會敢為天下先,第一個吃螃蟹,首次將電視轉播權商品化進行交易和開發。」張凌一邊向香港文匯報記者展示相關檔案,一邊解釋說,根據檔案記錄,當時中央電視台等30家電視台購買了電視報道權,上海人民廣播電台等10家電台購買了賽事廣播報道權。首次以購買方式轉讓電視轉播權,顯著提升了運營效率和商業化水平,讓九運會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從農田到商業樞紐 廣州天河從六運會啟程

在廣州的玩樂清單中,天河商圈定有一席之地,這裏的六運小區更是深受市民遊客青睞的「網紅」打卡點。其實,天河商圈的興旺與六運會的舉辦有密切關係。事實上,六運會、九運會都對廣州的城市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特別是場館的建設,有效拓展改善了城市布局,開創了「以賽促城」的先例。

在上了年紀的廣州人記憶中,天河曾是偏遠的郊區,到處都是農田。改變是從六運會場地——天河體育中心的建設開始的。天河體育中心是內地改革開放後修建的首個大型體育綜合體,也是廣州的核心體育地標。它開創了同時建成體育場、體育館和游泳館三大場館的先河,憑借簡潔明快的建築風格和開敞空間,獲得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國際建協體育和旅遊建築IAKS獎,被列為第三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更重要的是,它的建成使廣州跳出老城區局限,帶動天河區從荒蕪之地逐漸發展成為城市金融商業樞紐。

今天的天河體育中心歷經5次大型改造,在體育場、體育館、游泳館「三件套」的基礎上,相繼興建了棒球場、網球場、保齡球館、露天游泳池等一系列競賽及群體活動場館和項目場地。在天河體育中心周圍,通過全流線無障礙、拆圍建綠、擴大街角等手法,將場館內綠地與街道無縫銜接,將賽事場館融入城市生活,已成為很多市民健身的首選。

「聯合辦賽」早有雛形 港足總應邀參加友誼賽慶祝六運會成功舉辦

香港文匯報記者現場瀏覽檔案時發現,當年在廣東舉辦的六運會、九運會上,港澳元素已經多次閃現,「聯合辦賽」的理念早有雛形。而其開創的「賽事搭台、多方參與」模式,更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體育融合進程中的歷史印記。

為舉辦跨境體育賽事奠定基礎

「應國家體委邀請,以霍英東先生為團長的香港參觀團一行57人,以馬萬祺先生為團長的澳門參觀團一行19人,將來廣東參加第六屆全國運動會開幕式,並到番禺、海南等地參觀訪問。」這是一份1987年「關於接待第六屆全運會香港、澳門參觀團的計劃」的檔案。由此可知,早在回歸祖國之前港澳地區就深度參與了國家體育事業的發展。為慶賀六運會勝利閉幕,廣東省體育總會還邀請香港參加「六運盃」足球賽,香港足球總會應邀派出香港隊參賽,這既是粵港足球情緣的縮影,也為後續舉辦「省港盃」等跨境體育賽事奠定了基礎。

廣東省檔案館利用服務部二級調研員張凌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粵港澳合作與交流」主題中,讀者可以閱讀到包括香港足球總會派隊參加「六運盃」足球賽,接待六運會香港、澳門參觀團,澳門首次組團參加九運會,在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開展九運會火炬傳遞活動等20件檔案。

除了邀請參賽的相關檔案外,還有香港煙草公司向六運會贈送340份禮品,價值港幣68,000元;英美煙草(香港)有限公司「為支持(六運會)這項盛事,決定向大會無償提供港幣150萬元作為經費,順祝大會完(圓)滿成功」等檔案。張凌說,檔案中展示的港澳同胞、港澳企業踴躍捐贈支持祖國舉辦體育盛會,是港澳同胞對國家發展的「信心投票」,體現了粵港澳一衣帶水、守望相助的血脈親情。此外,港澳體育代表團參加全運會,標誌着港澳地區正式融入國家體育體系,在享有高度自治權的同時,與祖國體育事業緊密相連、共同發展、共享榮光,同時也證明了在「一國」的框架下,差異化制度完全可以轉化為協作優勢。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