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2025)「人工智能規則全球對話與協同發展」論壇在上海世博中心成功舉辦。作為論壇協辦方之一,全球化智庫(CCG)副秘書長、高級研究員張偉主持圓桌對話,與日本上智大學副校長森下哲朗、韓國個人信息保護部公私聯合委員會數據處理標準小組主席金炳弼、美國斯坦福大學國際安全與合作中心講師魏光明、歐亞集團地緣科技總監魯曉萌等多國專家深入探討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關鍵議題。

此次論壇匯聚1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名國際組織代表、政府官員、學界領袖與業界專家。司法部副部長武增、上海市副市長張亞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地區辦事處主任夏澤翰等中外嘉賓致辭中強調的「智能向善」「規則協同」「全球合作」,與李強總理在本屆大會上提出的「人工智能應成為造福人類的國際公共產品」高度呼應,為這場治理對話奠定了鮮明的價值共識——技術創新必須與全球團結同行,規則制定需以人類共同福祉為錨點。

多元治理路徑背後的共性命題

張偉觀察到,從論壇交流與全球實踐來看,不同司法管轄區的人工智能治理路徑已呈現顯著差異,卻共同指向「創新與責任平衡」的核心命題。日本以《人工智能研究開發推進法》為框架,側重通過立法推動技術研發與產業應用,凸顯發展導向;歐盟《人工智能法案》構建風險分級的全流程監管體系,強化風險防控邏輯;韓國則針對生成式人工智能建立專項風險評估機制,聚焦前沿技術的精準治理。這些實踐既折射出各國文化傳統、經濟結構的差異,也讓「如何在釋放創新活力的同時築牢責任邊界」成為全球共識。

在張偉看來,中國的探索為這一共性命題提供了實踐樣本。從《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安全基本要求》中的分級分類監管,到《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裏「監管沙盒」對創新的包容,再到《新一代人工智能倫理規範》將「增進人類福祉」列為首要原則,中國始終堅持「安全與發展並重」的邏輯。這一思路既呼應了聯合國《人工智能倫理使用原則》中「不傷害」「透明可解釋」的核心要求,也踐行了李強總理強調的「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治理理念,為全球提供了「發展與規範並行」的參考範式。

從規則制定到效能落地:治理的核心挑戰

張偉認為,當前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重心正從「規則制定」轉向「規則協同」與「落地效能」。正如論壇中形成的共識,單純的規則文本難以應對技術的跨境流動與快速迭代,需在實踐中破解三大關鍵問題:

其一,如何避免規則成為「數字壁壘」。南方國家在治理能力上的短板,可能導致其在全球規則體系中被動接受而非主動參與。這一問題的破解,需依託技術轉移、能力建設等務實行動——中國倡導的「人工智能能力建設普惠計劃」通過數字素養培訓、開源社區共建等舉措,正為彌合這一鴻溝提供實踐路徑,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聚焦南方國家建設、彌合數字鴻溝」的呼籲形成呼應。

其二,如何構建實體化協作機制。規則協同離不開平台支撐。李強總理在WAIC2025上倡議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組織」並考慮將總部設在上海,與論壇中「全球治理需要行動力平台」的共識高度契合。從聯合國設立「全球人工智能基金」(Global AI Fund)、到《經合組織(OECD)人工智能原則》,到本次論壇發布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規則地圖2025」,可以看出AI治理工具正從理念層面向具象化演進,為各國經驗互鑒提供了可操作的載體。

其三,如何平衡多元價值訴求。技術普惠、安全防控、創新活力等訴求並非對立,而需通過適應性框架實現協同。中國推動的「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觀在此顯現優勢:既強調通過「普及普惠」讓技術紅利惠及全球,也主張以「創新合作」深化基礎研發協同,更倡導以「共同治理」凝聚多邊共識,這與「智能向善」的全球價值導向形成共振。

構建負責任生態:共識與行動的共振

張偉在發言中指出,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恰似一隻充滿活力的「小老虎」——潛力無限卻需要明確其力量的邊界。他認為,從論壇傳遞的信號看,構建負責任的全球AI生態,正形成三方面關鍵共識:

一是堅持多邊主義治理平台。聯合國作為全球治理主渠道的作用需進一步強化,同時需補充更具行動力的協作機制,讓發展中國家在規則制定中擁有平等話語權,避免「小圈子」治理加劇全球失衡。

二是推動「理念—機制—工具」遞進。從聯合國倫理原則、各國立法實踐,到「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規則地圖」等具象工具,治理體系需形成閉環,讓抽象共識轉化為可操作的實踐指南。

三是強化政產學研協同。學界的理論探索、政界的規則設計、產業界的技術落地需形成合力,以聯合國與OECD相關原則為指引,在立法框架中實現創新、責任與跨境合作的動態平衡。

從全球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看,構建負責任的全球AI生態,正成為跨越國界的共同行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動的「人工智能倫理全球共識框架」凝聚着193個成員國的價值公約數;歐盟《人工智能法案》與日本《人工智能研究開發推進法》的規則互鑒,探索着不同發展路徑的協同可能;韓國的生成式AI風險評估機制與美國斯坦福大學的跨境監管研究,正為技術迭代中的風險防控提供多元樣本。

這種全球行動的共振,更體現在平台與機制的共建上:WAIC這樣的全球對話平台每年匯聚百餘個國家的智慧,聯合國全球人工智能基金為發展中國家AI治理能力建設提供支撐,而李強總理倡議的「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組織」,正呼應着國際社會對「實體化協作機制」的迫切需求。從中國與相關國家與國際組織推動的常態化全球對話,到上海打造「智能向善治理合作先行地」,再到CCG、中國政法大學等大學、智庫機構參與的國際規則研究,中國的探索始終是全球協同網絡的重要一環,而非孤立存在。

張偉認為,人工智能治理的核心,從來不是某一個國家的「獨角戲」,而是全球智慧的「交響樂」。當聯合國的倫理原則、各國的立法實踐、企業的技術創新、智庫的規則研究形成合力,當「南方國家」的治理能力在技術轉移中提升,當跨境風險在多邊機制中協同防控,才能真正讓AI這隻「新生力量的小老虎」沿着「向善」的軌道前行。這既是WAIC2025傳遞的鮮明信號,更是人類應對技術變革的必然選擇——畢竟,人工智能的終極價值,從來都是服務全人類的共同福祉。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