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毛麗娟 深圳報道)為鼓勵科研單位和人員積極探索、勇於創新,營造鼓勵創新、支持擔當、寬容失敗的良好社會氛圍,近期,深圳發布科技創新「容錯」新規《深圳市科技創新領域寬容失敗履職盡責認定工作指引(試行)》(以下簡稱《指引》),讓「鼓勵創新、寬容失敗」有了系統化可操作的制度保障,科研人員能夠輕裝躍進。深圳此次發布的容錯機制為科研人員劃定了清晰的「容錯」邊界,明確了9種免責情形及調查認定程序,消除對創新風險的顧慮,涵蓋科研全鏈條,進一步體現出深圳讓國有資本成為「耐心資本」、「長期資本」的思路與決心。
科技創新就像是一場馬拉松長跑,經常面臨研發投入高、回報周期長等重重考驗,失敗與挫折如影隨形,是不可避免的「成長的煩惱」。
多位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的當地科企創業者表示,以前總是不需要錢的大企業更有機會拿到融資,而需要資金投資、扶持的小企業反而拿不到錢,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出於害怕承擔責任的考量,資本喜歡做「錦上添花」的事情,不喜歡做「雪中送碳」的事情。

明確五項勤勉盡責條件
是次《指引》指出,深圳的各財政專項資金行政主管部門是寬容失敗、履職盡責認定工作的實施主體,並明確了5項勤勉盡責條件:符合戰略決策方向,符合科學民主決策程序,沒有以權謀私,主動擔當作為,主動糾錯。
《指引》明確適用於全市範圍內財政資金資助的科技創新活動,適用對象包括深圳市事業單位(含高校、科研院所、衞生醫療機構等)、企業等單位及其具有科技管理職責以及從事科學技術研究或活動的人員。
被認定免責後不影響考核
在科技創新活動中履行了前述勤勉盡責義務,並發生9種情形(見表)之一的,經寬容失敗、履職盡責認定,可以免除相關責任,例如對創新創業項目,以及前瞻性顛覆性未來性高風險技術進行經費資助或風險投資,符合規定條件、標準和程序,但資助項目未達到預期效果的情況,又例如對「里程碑式」「賽馬式」項目未通過考核的。
據香港文匯報記者查詢,「賽馬式」項目模式是指「揭榜掛帥」項目部署中,針對同一個榜單任務,經專家論證後,有兩個以上牽頭單位獲得立項的,先進行平行立項,然後重點聚焦,最終優中選優的新型項目組織管理模式。這樣的模式能有效降低技術選擇風險,提高項目成功率和經費利用率,實現科研攻關由單一主體向多元化競爭主體轉變。
《指引》明確,被認定為履職盡責的單位和個人,不予追究相關責任,不影響相關評價與考核,不影響再次申請財政資金支持的科技項目,在個人年度考核、評先評優、表彰獎勵時不作負面評價。

深圳引領發展「大膽資本」
2018年1月,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建立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容錯機制,鼓勵科研人員大膽探索、挑戰未知」。2024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創投17條」),指出優化政府出資的創業投資基金管理,改革完善基金考核、容錯免責機制,健全績效評價制度,健全符合創業投資行業特點和發展規律的國資創業投資管理體制和盡職合規責任豁免機制,探索對國資創業投資機構按照整個基金生命周期進行考核。
「創投17條」出台後,各地政府開始探索國資創投機構的容錯機制。2024年,深圳在內地首提「大膽資本」。2025年3月11日,《深圳市促進風投創投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6)》發布,提出優化提升深圳市政府性投資基金引導帶動作用,引領發展「大膽資本」。深圳某PE創投人士坦言:這是讓行業放下包袱、輕裝上陣的有益嘗試。
福田允合規項目最高100%虧損
在首提「大膽資本」後,深圳相關鼓勵扶持政策也逐步出台。深圳市福田區不久前發布《福田區2025年新啟程教育科技人才「五福禮包」》,其中的「『一基金』容虧產業培育」政策提出,對符合福田區產業發展方向的早中期項目,區產業協同基金可給予100萬元至500萬元培育引導型投資;產業協同基金的容虧比例,允許最高不超過80%虧損,對符合條件的項目允許最高100%虧損。而深圳此次發布的容錯機制涵蓋科研全鏈條,進一步體現出深圳更大膽的扶持力度。
【特稿】「容虧」機制助早期項目獲融資
(記者 毛麗娟 深圳報道)港資機構投資的前海威視佰科科技是一家致力於設計與開發新型視覺傳感器以及配套AI算法在垂直領域中商業化落地的高科技企業,該公司副總裁李景嫻受訪時表示,《深圳市科技創新領域寬容失敗履職盡責認定工作指引(試行)》(以下簡稱《指引》)涉及的「容虧」「容錯」機制有助於科技類的早期項目、高風險項目更容易獲得融資,促進創新生態更具活力。
她認為,深圳各區今年配套出台的「容虧」細則(尤其是允許單個項目最高100%虧損)直接「鬆綁」了國有資本投資機構在投資高風險、長周期、前沿科技項目時的「怕虧」的枷鎖,使得國資背景的機構更敢於將更多資金投向失敗率高的種子期、初創期項目,為這類原本融資困難的企業提供了寶貴的「源頭活水」;也使得國資機構更敢於投資前沿技術,機構不必因懼怕失敗追責而選擇保守路徑,反過來,這也會促進企業方敢於去嘗試顛覆性、突破性的創新方向,激活創新活力。同時,有了國有資本的兜底,更多的社會資本也會跟隨投入,令到科技創新領域更有活力、資本市場更多「源頭之水」。
深圳市矽赫科技有限公司是由歸國科學家洪鵬達創辦的科技企業,專注人工智能和半導體研發和產業化,該公司產品和服務廣泛運用於智能製造、半導體工藝、精密檢測和智慧城市等應用場景。
擁「戰略試錯權」 創新有底氣
「傳統資本對半導體等長周期賽道常因『恐虧』而規避早期項目,尤其像我們這類需多年產業化驗證的人工智能同半導體創新企業。現今深圳允許政策性基金單項目100%容虧,相當於為國有資本裝上『風險緩衝器』——讓國資敢投『顛覆性構想』,也促使市場化資本更關注技術本質而非短期盈利退出。」在洪鵬達看來,深圳此次推出的科技創新「容錯」「容虧」機制,本質是重構風險定價邏輯,為硬科技創業注入了制度信心。
洪鵬達以所在企業為例,公司在半導體領域的研發常面臨兩難:選擇成熟技術路徑易產業化但難突破「卡脖子」,探索新架構則需承擔極高失敗風險。是次《指引》明確技術路線選擇失誤可免責,相當於賦予科研「戰略試錯權」,有助解除伴生在技術創新上的「枷鎖」,助力國家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對未來深圳的科技創新都將產生深層影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