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郭若溪)近日,「深圳造」T1+基因測序儀助力疾控系統對4例基孔肯雅病毒樣本進行測序溯源其測序覆蓋度均高於99.9%。為多地疾控提供硬核支撐,成功破譯病例樣本基孔肯雅病毒全貌,實現精準溯源。據悉,其中2例感染的病毒屬於基孔肯雅東中南非型(ECSA分型),另外2例感染的病毒屬於基孔肯雅亞洲型(Asian分型)。
世界衞生組織專家在7月22日就蚊媒傳播疾病基孔肯雅熱發出警報,提醒各國做好應對準備,避免疫情大規模暴發。
據了解,基孔肯雅熱在中國以輸入性病例為主,防範關鍵在於防蚊滅蚊、鎖定源頭、控制傳播。第一時間確認輸入病例來源,能夠支持疾控、海關等相關部門快速、精準、有效地制定防控策略,守護市民健康。
深圳華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物技術高級經理王逸叢介紹,T1+基因測序儀是全球首款可在24小時內產出Tb級別數據的桌面式測序儀,也是目前全球桌面式Tb級別基因測序儀中速度最快的機型之一,具有準確、快速和高通量的特點。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1例極低病毒載量的樣本,採用T1+基因測序儀進行宏轉錄組測序也獲得了全長序列,展現了面對突發疫情時,T1+基因測序儀快速、高通量的性能結合宏基因組測序方法的溯源兜底能力。」王逸叢說。
除深圳疾控之外,T1+還助力完成基孔肯雅病毒溯源報告在各地疾控陸續輸出,高效捕獲病毒序列,支持疾控部門快速、精準、有效地制定防控策略。
據悉,基孔肯雅病毒屬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屬,病毒顆粒呈球形,有包膜,直徑60—70nm,只有1個血清型。病毒基因組為單股正鏈RNA,全長約11.8kb,內含單一可讀框依次編碼4種非結構蛋白和5種結構蛋白。
根據病毒基因組遺傳進化分析,可分為3個基因型,分別為西非型、東中南非型和亞洲型,其中東中南非型病毒突變形成的印度洋分枝(IOL)的病毒株,更易於經白紋伊蚊叮咬傳播。
基孔肯雅病毒型別多樣、突變位點多,傳統的溯源方法為細胞培養後進行Sanger測序需要耗時數周,並且面對低病毒載量樣本時細胞培養法成功率較低,2017-2019年廣州40例輸入病例中,僅5株成功培養(Ct>30時成功率<20%)。同時,基孔肯雅病毒培養需要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環境,傳統方法不適用於基層疾控、一線海關口岸。
相比傳統方法,宏基因組測序技術「免培養、廣譜篩查、全基因組解析」的特性,使其成為應對新發突發傳染病溯源工作的關鍵技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