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戴一頂遮陽帽、一副黑框眼鏡,一個皮膚黝黑的年青人麻利操作着割草機,在梨園裏來回穿梭,汗水流淌……午後,在安徽省合肥市新站高新區雙馬生態農場的果園裏,90後「新農人」朱碩陽正在為一周後的採摘做準備。
作為農場十幾名工人口中的「小朱總」,朱碩陽不僅是擁有500畝田地的雙馬生態農場掌舵人,還是合肥工業大學2025級生物與醫藥專業的全日制博士生。現今,擁有農場主與博士生的雙重疊加身份,朱碩陽正在農業領域孜孜摸索,希望將青春奉獻在中國鄉村的廣闊土地上。
心懷鄉土情結 踏入農業賽道
1990年出生的朱碩陽,從小就對農村有着特別的情感。長大後,朱碩陽對於土地的興致始終未減,大學選擇了與農業有所關聯的生物工程專業。2012年從合肥工業大學本科畢業後,朱碩陽選擇回到老家安慶懷寧,從最熟悉的地方做起,租下了30畝地,隻身一人,成立了一個小農場。

漸漸地,原先的幾十畝地已經滿足不了需求。2014年,朱碩陽來到合肥新站高新區三十頭社區,通過土地流轉租了500多畝土地,創立了雙馬生態農場,「我和合夥人生肖都屬馬,就起名雙馬。」開路、挖塘、通電、種養……就這樣,日夜與土地為伴,朱碩陽一點點把農場做大做強。2019年,朱碩陽考上了合肥工業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一邊讀書,一邊管理農場。
推廣種養循環 豐富田園業態
雙馬生態農場位於車水馬龍的城市道路一側。走入農場,蜿蜒的鄉村小路兩邊果木成林,「農場裏有桃樹、梨樹、無花果樹、柿子樹,水蜜桃剛下市,再過一星期秋月梨就能採摘了。」談到工作和生活快11年的農場,朱碩陽如數家珍。
目前,雙馬生態農場種植有各種當地應季蔬菜和十餘種水果,還飼養了雞鴨鵝、香豬、山羊、魚等等,獲評省級生態農場,並作為各大高校的創新創業實訓基地、大學生生產勞動實踐基地,接納大學生來農場開展勞動實踐或實習。朱碩陽介紹說:「畜禽養殖的糞便可以作為有機肥放在種植方面使用,種植上淘汰下來的殘次的果樹也可以作為飼料餵給畜禽等,形成一個種養循環的模式。」

朱碩陽介紹,在養殖過程中,生物工程專業背景的他還使用了益生菌,防止動物出現腸道疾病;在種植方面則使用了生物酵素以預防病蟲害。此外,除了基本的種植,他的農場亦開展了「農業+」的模式,開設了採摘體驗、科普教育、菜地認領等業務,讓市民遊客身臨其境參與農事體驗。
拓展線上銷售 高效供應食材
這些年,為了帶動更多村民過上更好的生活,朱碩陽一直在思考並付諸行動:他聘用周邊一些村民作為臨時工來農場做農活,以增加村民收入,他也藉此向村民討教種植、養殖經驗。憑着吃苦耐勞、愛鑽研的特質,朱碩陽不僅掌握了蔬果種植技巧,也學會了開拖拉機、割草機,還學會了修理農用機械。

春有蔬菜,夏有瓜果,秋有稻米,冬有家禽,四季不斷的農產品讓朱碩陽的農場很熱鬧。為了將這些有機無公害的產品銷售出去,朱碩陽選擇在微信朋友圈和微店平台線上銷售。「建了好幾個微信群,定期發一些新鮮農產品,客戶下單選擇配送,天南海北都能保鮮發貨。」朱碩陽告訴記者,遇到新鮮的魚蝦,他就選擇在本地市場銷售,中午發貨,傍晚就能端上餐桌,「雖然種植養殖成本比較高,但還是會得到很多消費者認可,回購率有50%以上」。
「近期剛上架了一些鴨蛋,數量有限,欲購從速。」朱碩陽在微信群發完沒一會,就有十幾位消費者陸續訂購下單。整理髮貨前,他藉着手電筒光源挨個檢查鴨蛋品質,再小心打包,用心讓顧客吃上新鮮、有品質的食材。
重返校園讀博 冀助鄉村振興
「在這片土地上待了十幾年,有感情,也有困惑,把一些問題帶到課堂,嘗試尋找答案。」朱碩陽說,他想在高校更高的平台去研究和思考遇到的困難。而他決心讀博深造的想法亦得到了父母的大力支持,為了讓他騰出精力認真求學,父親主動協助農場日常管理。

重返校園之際,朱碩陽正計劃將博士研究圍繞農場需求展開,實驗在農場進行,成果及時應用於生產,「比如嘗試將中醫藥材種植與食療結合起來,給農場下一步經營提供更多思路」。眼下,他想將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統一起來,逐步完善農場細節,打造可複製、標準化的農場模式,讓「鄉土情懷」走得充實、滿足。
從課堂到農場,再次回到課堂讀博,90後「新農人」朱碩陽的故事才剛剛開始,他那份對農業的執着,將支撐他在田埂與實驗室間堅定前行。(朱順傑、張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