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美歐達成的貿易協議引來不少質疑聲音,多名歐洲政界人士直言,歐盟向特朗普的屈服之路早在4月便開始,儘管這份協議暫時避免了貿易戰,但若歐盟早點採取強硬立場,跟中國一道反制特朗普關稅威脅,而不是選擇妥協,歐盟就不會在談判中居於劣勢,也許能拿到更好的條件。
「一開始便不應退讓」
特朗普4月初公布的「對等關稅」一度令金融市場陷入恐慌,投資者拋售美國資產,擔心經濟衰退。隨着拋售加劇,特朗普已退讓,在4月10日關稅生效前夕,宣布暫時只對歐盟徵收10%基準關稅。然而歐盟也作出讓步,暫停對美徵收報復性關稅,並在「刀架在頸上」的情況下接受美國的談判提案。歐盟沒有像中國和加拿大那樣立即採取報復措施,讓美國消費者和企業承受損失,而是因成員國之間的內部分歧,選擇吞下苦果,希望能在未來獲得更好的協議。
歐盟一名外交官表示,儘管歐洲決策者們為暫時避免一場貿易戰舒一口氣,但內心仍充滿遺憾:作為全球最大貿易體,歐盟若從一開始就沒有向特朗普退讓,或可獲得更好的條件。「特朗普就像校園裏的惡霸,而我們沒有和其他人一起站出來對抗他,那些不團結在一起的人,終將被逐個擊垮。」
曾參與英國脫歐談判的前歐盟委員會官員里克萊斯認為,歐盟最近威脅對美商品徵收930億歐元(約8,505億港元)報復性關稅之舉,來得實在太晚了。「事後看來,若歐盟4月就對美國作出有力回應,配合中國反擊美國上調關稅,對市場和特朗普造成巨大衝擊,歐盟的處境本會更好。」
美歐就協議細節說法不一 具體落實存變數
特朗普與馮德萊恩宣布達成貿易協議,不過兩人就協議的部分關鍵細節,說法仍有明顯不一致之處。美媒指出,雙方就歐盟的製藥產品及鋼鋁關稅稅率說法不同,特朗普堅持會對這兩類產品維持較高稅率,凸顯協議落實時會面臨困難。
特朗普表示,今次貿易協議中劃一徵收15%關稅的歐盟出口美國商品,不包括重要的製藥產業。不過馮德萊恩稱,歐盟認為製藥業適用15%關稅,至於特朗普的決定是另一回事。美方官員隨後表示,雙方就歐盟藥物出口美國適用15%關稅有共識,不過美國仍會針對外國輸美藥物展開「232條款調查」。
烈酒領域協議待定
關於鋼鋁關稅,特朗普堅稱所有外國出口美國的鋼鋁均需繳納50%關稅,馮德萊恩則強調依照協議,美國會調降歐盟鋼鋁關稅,並建立減免關稅的配額制度。美方官員稱,今次協議沒有涵蓋歐盟的鋼鋁。至於歐盟的芯片和烈酒兩大關鍵領域,關稅協議待定。
分析指出,美歐貿易協議雖然達成,但歐洲商品需承擔較原先更高額的關稅,在美銷售陷入兩難。歐洲企業或被迫推高商品在美國的售價、承擔流失市場佔有率的風險,或是自行承擔關稅成本,犧牲原有利潤。較高的關稅也會削弱歐洲企業出口效益、拖累歐盟經濟增長,分析師早前估算,即使美國實施10%基準關稅,歐盟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測也會受此影響,從1.3%下調至0.9%。
《華爾街日報》指出,與歐盟的協議是特朗普發動今次關稅戰以來,貿易規模最大的一項協議,這意味15%可能是美國對多數貿易夥伴設立的「最低關稅門檻」。這樣的稅率將影響企業決策,料將推升美國國內物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