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鼠尿病」衝上社交平台熱搜,引發熱議。
每年汛期,尤其是洪水過後,這種「藏」在積水裏的病都會進入高發期,卻常常被人們忽視。
什麼是「鼠尿病」?有何典型症狀?汛期降雨頻繁,此病該如何預防?一起來了解。
什麼是「鼠尿病」?
鼠尿病,其實就是醫學上常說的鉤端螺旋體病(以下簡稱鉤體病),這是一種由致病性鉤端螺旋體引起的人獸共患病,在世界範圍內廣泛流行,是我國法定報告乙類傳染病。
該病的典型症狀為高熱、頭痛、眼結膜充血、小腿痛、乏力等。嚴重的鉤體病以黃疸、腎功能不全和出血傾向為特徵。嚴重肺出血是重症鉤體病的重要表現,雖然罕見,但致死率高達50%~70%。
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24年我國鉤端螺旋體病發病數為459例,無死亡病例。該病一年四季均有發生,在我國流行的季節性主要集中在夏秋季。
下雨之後,需格外注意,此前就有人赤腳下田接觸了老鼠尿後進了ICU。
2024年9月,一場暴雨過後,廣東的小李像往常一樣挽起褲腳去田裏勞作,幾天後,他開始出現發熱、全身無力、頭痛等症狀,「一開始以為只是普通感冒,沒太在意。但症狀越來越嚴重,最後住進了ICU。」
小李回想起生病的過程,不明白問題出在哪,後來他被確診為鉤體病。醫生認為,小李可能在赤腳過程中,接觸了被老鼠尿液污染的積水,從而被感染。
「下雨時,這些藏在動物尿液裏的鉤端螺旋體可能隨着雨水一起流到水坑裏,如果有人接觸到了污水,比如在小溪裏玩耍、在田間勞作、在水上作業、在野外游泳等,鉤端螺旋體就會趁機鑽到人的身上。」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院感染病中心主任醫師李凌華說。

只有老鼠
才會傳播鉤體病嗎?
鉤體病宿主動物種類繁多,分布廣泛,我國已從67種動物中分離到鉤端螺旋體,其中與人類關係密切的主要宿主動物包括黑線姬鼠、黃胸鼠等鼠類和豬、犬等家畜,它們通過尿液長期排菌污染環境,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
當人體免疫力低下或皮膚有破損時,接觸到污水、土壤等環境就容易感染。此外,老鼠啃食過的食物、飲料、外賣等,也可能成為間接傳播媒介,需警惕食源性感染風險。
因此,被洪水泡過的飲料、食物等絕對不能再食用。
如何預防鉤體病?
1. 暴雨天氣,非必要不出門,如果必須外出要避免接觸受污染的水;進行田間勞作、水上作業等活動前,應盡量做好防護措施,如穿防水靴、戴手套等;避免在不明水質的水域中游泳。
2. 對於家養動物,應定期進行疫苗接種和體檢,同時保持其生活環境的清潔衞生;避免接觸野生動物,特別是老鼠等可能攜帶鉤端螺旋體的動物。
3. 鉤體病是疫苗可預防疾病,目前,我國不安排鉤體疫苗的常規接種,發生鉤體病疫情或發生洪澇災害可能導致鉤體病暴發流行時,對重點人群進行鉤體疫苗應急接種。
近期多地發生暴雨洪澇災害,洪水退去後,並不意味着災害風險解除,災後也需注意個人健康防護,要提高警惕,科學應對。
不可以用洪水污染的水洗手洗臉及洗滌其他物品。
加強手衞生,準備食物、哺乳前、飯前、便後、護理病人前後、接觸動物或動物屍體後、接觸垃圾後等,均需要洗手。
洪水帶來的潮濕環境易誘發室內黴菌滋生,影響呼吸系統健康。返家前應徹底通風、清潔,必要時對房屋進行除濕和消毒處理。
洪水過後,街面上隨處可見的積水將成為蚊子孳生地。為防範基孔肯雅熱、登革熱等蚊媒傳染病,外出時建議事先在身上噴塗防蚊液,並盡量穿長衣長褲。
做好個人健康監測,如接觸洪水或食用被污染食品,出現腹瀉、嘔吐、發燒或腹痛等症狀,應及時就醫。
國家應急廣播提醒
近期全國多地降雨頻繁
外出時應注意避讓路面積水
若腳上、腿上有傷口應避免蹚水
一旦出現發熱、頭痛、小腿痛
需盡快就醫
(來源:國家應急廣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