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一名無家者舉牌求助。 法新社

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無家者的人數近年不斷創新高,被指嚴重影響社會治安。美國總統特朗普為解決這一問題,近日簽署一項名為「終結美國街頭的犯罪和混亂」的行政命令,並指示司法部長邦迪推翻限制地方拆除無家者營地的州及聯邦法律先例和同意令,以確保地方政府能將無家者從街頭和營地強制「轉移」到治療中心。民權組織批評這做法「十分危險,將會適得其反」。

該項於上周四(7月24日)簽署的行政令表示,美國無家者問題嚴重,擾亂社會治安,並批評前總統拜登政府執政的最後一年,美國無家者人數創下歷史紀錄,指出無家者絕大多數染有毒癮或患有精神疾病,甚至兩者兼具,有近三分之二的無家者曾使用冰毒、可卡因或鴉片類藥物等「高危」毒品。

特朗普指責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花費數百億美元但不見成效,只解決無家可歸的問題,但未解決其根本原因,令其他公民更易受到公共安全威脅。

該行政令要求改變聯邦資金用途,確保將其用於把受影響的無家者轉移到相應設施中接受康復治療,但並未指明具體耗費資金。衞生部長小肯尼迪、住房與城市發展部部長特納和交通部長達菲將進行合作,確保那些執行「禁止公開使用非法毒品、城市紮營和遊蕩、城市非法佔用住宅」禁令的州份和城市,能優先獲得聯邦撥款。

強制治療被指無效不道德

邦迪還被指示尋求推翻聯邦和州的司法先例,並終止限制地方和州政府將無家者從街頭和營地轉移到治療中心權力的同意令,但目前尚不清楚邦迪如何單方面推翻這些決定。

美國「國家無家者法律中心」(NHLC)發表聲明,譴責特朗普新命令,認為這將適得其反,且十分危險。負責人拉比諾維茲表示,「最安全的社區是那些擁有最多住房和資源的社區,而不是那些將貧窮或疾病視為犯罪的社區。強制治療是不道德、無效且非法,將納稅人的錢從有需要的人身上挪走,會迫使更多人流浪,讓當地社區更難解決無家者的問題。」一些關注無家者問題的組織則表示,該命令可能將無家可歸界定為犯罪行為,因它將沒有住房保障的人趕離街頭,從而加劇危機。

市長狂言免費供應芬太尼 讓無家者「快速解脫」捱轟

美國無家者問題嚴重,有城市管理者意圖透過極端手段「清理」這些無家者。加州蘭開斯特市市長帕瑞斯今年較早時竟提議,向無家者免費供應芬太尼藥物,以解決城市日益嚴重的無家者問題。

帕瑞斯表示,芬太尼是一種高毒性藥物,其濫用已成為無家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他希望透過免費發放芬太尼,讓無家者「快速解脫」,從而減少因毒品過量而死亡的悲劇發生。

這一提議迅速招致批評,被指不僅無助於結束無家者問題,反而會助長毒品濫用,進一步加劇社會問題。有居民擔憂,免費發放芬太尼會吸引更多吸毒者到該市,增加犯罪率和治安壓力。亦有觀點認為,這種做法會削弱社會對無家者的同情心和責任感。

一年900無家者藥物過量亡

有部分支持者則表示,這可能是解決無家者問題一種極端但有效的手段。他們認為在某些情況下,快速結束生命可能是某些人唯一的希望。但這一觀點受到大多數人反對,他們表示應透過改善住房條件、提供心理健康服務和就業機會等綜合措施,來解決無家者問題。

洛杉磯縣公共健康部門的數據顯示,芬太尼已成為無家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洛杉磯縣2023年共有900名無家者因藥物過量死亡,其中大部分與芬太尼相關。此外,無家者中因慢性疾病和心理健康問題導致的健康風險,也顯著高於普通人群。

美去年逾77萬無家者創新高 未成年群體增速最快

美國住房和城市發展部(HUD)早前發布的年度報告顯示,美國全國共有77.1萬人住在收容所或露宿街頭,按年增加18%,是自2007年該報告首次發布以來,人數最多的一次。

美國在2023年的無家者人數已創新高,去年仍是不減反增。去年的無家者人數,代表美國每1萬人中就有23人在緊急避難所或沒有庇護地點。在這些無家者中,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約有15萬人、按年增加33%,是增長速度最快的群體。專家指出,這項數據還可能漏掉部分無家者,情況顯示美國無家者服務系統已接近崩潰。

可負擔住房嚴重短缺

HUD的報告指出,主要由於自然災害導致人們流離失所,加上全美可負擔住房嚴重短缺、通脹不斷惡化、中低收入家庭工資不再上漲,以及無家可歸預防計劃終止等因素,導致美國無家者人數持續上升。另一關鍵因素是近期前往美國的尋求庇護者數量增加,在非法移民增長的社區,無家者數量增幅尤為顯著。

HUD前部長奧利弗受訪時表示,自2017年以來,可負擔住房的嚴重短缺,令無家者數量不斷增加,儘管政府在疫情期間提供津貼,減緩租金上漲趨勢,但津貼取消後房價繼續上漲,「事實上對於極度貧困的人來說,仍處於從疫情中復甦的階段。」

●加州共有多達18.7萬名無家者,佔全美無家者人數的24%。 法新社

加州撥款逾1800億支援 沒持續追蹤如倒錢落海

美國加州政府一直將無家者問題視為首要解決的難題,過去5年在無家者項目上花費240億美元(約1,883億港元)。然而最新數據顯示,當地去年的無家者人數創歷史新高。

美國住房和城市發展部(HUD)最新數據顯示,加州共有多達18.7萬名無家者,佔全美無家者人數的24%。當中三分之一都是「無安置」狀態,即沒有基本的容身之處,幾乎佔全美「無安置」無家者的一半。

加州公共政策研究所(PPIC)分析為無家者提供服務的組織「連續護理系統」在加州各地的數據後,發現約38%的加州無家者,即7萬多人都集中在洛杉磯縣,其中近5萬人屬於「無安置」狀態,在洛杉磯市中心,橋底和街道旁隨處可見大量無家者。除了洛杉磯縣,聖迭戈縣、阿拉米達縣、三藩市縣及奧蘭治縣都是加州無家者高密度聚集的熱點地區。

各層面缺乏透明度

PPIC研究員認為,緩解無家者問題需要短期支援,包括經濟援助和健康支援,以及建造更多住房等長期策略。但加州是全美房屋擁有率最低的地區之一,整個州的房價和房租上漲速度,已超過住房建設速度。過去5年間,加州政府已投入巨額資金支持無家者項目和計劃,但未見顯著成效,無家者人數不減反增,因此很多民眾開始質疑加州的資金去向。

加州去年的審計報告指出,為解決無家者問題,加州在5年內花費240億美元、設立逾30個項目,卻沒有持續追蹤項目效果。加州無家者問題機構委員會只報告過一次支出情況,至少數十億美元開支沒有持續後續追蹤,缺乏可靠的最新支出數據。當地共和、民主兩黨議員都擔憂,在處理無家者問題上,最大問題是各層面均缺乏透明度。

美法院允各地政府禁戶外露宿 一年過去情況更差

美國最高法院去年6月裁定,允許各地政府實施禁止無家者在戶外露宿的禁令。然而一年過去,無家者的問題不僅沒有緩解,反而愈發嚴重。

俄勒岡州格蘭帕茨當局的法令規定,在公共公園無法再容納新帳篷以後,露宿街頭的人將被罰款295美元(約2,316港元)。在當地沒有庇護所的情況下,3名無家者因多次被罰且無力支付罰款後提出訴訟。然而最高法院最終推翻了此前的司法先例,即一個城市如果沒有庇護所,不能因為人們露宿街頭而對他們進行懲罰。當時美國多個城市對這一裁決表示歡迎,稱有助更有效地管理公共空間。

政策切斷無家者重生途徑

一年過去,格蘭帕茨當地300多名無家者現時被強制安置在一個圍欄圍起來的區域,無法躲避酷暑和嚴寒。格蘭帕茨居民克魯茲講述,由於沒有帳篷遮風擋雨,許多無家者因裸露在滾燙的路面而燙傷皮膚。克魯茲批評當地政府沒有在裁決後建造住房或擴大服務設施,以改善無家者的生活,反而繼續實施懲罰性措施,甚至在今年1月關閉臨時安置點,卻沒有提出將他們安置的方案。克魯茲說,「這樣的政策將窮人和無家者界定為犯罪,將使無家者現象更嚴重。」

克魯茲批評這些政策切斷了無家者重獲新生的途徑,她呼籲實施真正的解決方案,「用納稅人的血汗錢把無家者送進監獄,不僅殘忍又適得其反,而且浪費。」

「有工作無家者」現象普遍 愈努力反增生活成本壓力

美國無家者並不總是在街頭乞討或在地鐵列車中躺臥,根據紐約市政府的官方數據顯示,約三分之一無家者的家庭中,至少有一名成年人擁有工作,但即使他們的收入達到每年4萬至5萬美元(約31.4萬至39.25萬港元),卻仍無法負擔紐約高昂的住房和租屋成本。《紐約時報》形容「有工作無家者」在美國太普遍。

《紐時》指出,這些「有工作無家者」可能是身邊的清潔人員、廚師、圖書館管理員、調酒師、消防員、外賣員,有些人甚至是為紐約政府工作的公務員。這些人或是有穩定工作的單親媽媽、第二代移民,亦有受病痛折磨的家庭。這些「有工作無家者」每日和其他工作人士一樣,早晨換上制服出門通勤,到公司打卡上班,然而他們在下班後卻無法回到真正的「家」,而是走向政府或非牟利組織營運的「就業型庇護所」

租金太貴 就業型庇護所興起

《紐時》認為,「就業型庇護所」的興起,是紐約中產階級逐漸被掏空的最具體象徵。更差的情況是紐約的「有工作無家者」通常愈是努力,生活成本反而壓得他們更難受。

然而美國其他城市的同類情況亦不樂觀。記者戈德斯通撰寫的著作《我們無處容身》收錄亞特蘭大多名「有工作無家者」的經歷,亞特蘭大2010年至2023年的租金中位數飆升76%,城市迎來復興卻沉重打擊低收入居民。戈德斯通批評政府對無家者的定義狹隘,僅局限於在收容所棲身或流浪街頭的群體,實際數據應該是官方數據的六倍,超過400萬人。

戈德斯通在書中講述,莫里斯和娜塔莉亞夫婦因無法負擔首都華盛頓的房租,在2013年搬到亞特蘭大,但這一決定卻令他們陷入另一個深淵。夫婦二人育有3個孩子,其中一名患自閉症,因此對附近的學校有要求,但殘酷的租房市場又迫使他們不斷搬家。其後娜塔莉亞又因精神方面的問題,被醫生建議減少工作時間,隨之而來的收入縮水,令家庭徹底陷入崩潰,不斷滑向破產邊緣。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