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寶儀、帥誠 廣州報道)貴州平壩的櫻花如雲似霞,滿屏盡是春天的爛漫氣息;內蒙古錫林郭勒的大紅山,如同星火燎原般壯闊無垠;青海柴達木的翡翠湖與東南海邊的一葉孤舟相互映襯,截然不同的地域風情撲面而來;黑龍江牡丹江的東北虎與新疆阿克蘇的雪豹,盡顯自然野性之美……這些令人驚嘆的畫面,都出自被譽為「航拍中國第一人」的呂鳳霄之手。他用近20年時間完成了8次行攝中國,足跡遍布神州大地逾700個城市,無人機航拍飛行距離長達4萬公里,足以繞地球一圈。他以低空航拍、完全俯視的獨特視角,拍攝出色彩絢麗的照片和影像,向觀眾展示了「上帝視角」之下神州大地獨一無二的絕美風貌。

●呂鳳霄拍攝的《鳥瞰神州》系列,中國的綠水青山和奇異景觀盡收眼底。(香港文匯報廣州傳真)

僅僅有廣度並不足夠,在呂鳳霄看來,深度才是攝影的責任,「同一地方、同一個角度的多年多次拍攝,在當下也許沒什麼特別,但過十來年後回頭再看,那就是珍貴的歷史檔案。」

如今,已經在內地完成上百次巡展的呂鳳霄,正籌備赴港展出作品,期待通過這些航拍佳作,與香港同胞一同「俯瞰」祖國的壯麗山河,讓觀眾在光影流轉中共同感受國家的發展脈動,見證祖國的繁榮盛景。

「走遍中國的初衷,是希望通過全國各地不同的案例分析和學習,為本職工作積累經驗和靈感。」大學學習園林設計,畢業後也從事相關工作的呂鳳霄,在2007年買下了人生第一台卡片機,為了記錄自己的工程案例,也為了記錄學習別人如何做景觀規劃。他開始購入卡片機、單反、無人機、穿越機、全景相機……從此一發不可收。與眾多攝影愛好者無異,呂鳳霄同樣經歷了設備逐步升級的完整歷程,最終沉醉於「上帝視角」的迷人魅力之中。

滑翔傘體驗愛上俯瞰視角

那是在2014年,呂鳳霄在一次尼泊爾旅途中體驗了滑翔傘飛行。他至今記得第一次在高空中俯瞰大地的那種震撼感,熟悉的風景呈現出與平視視角完全不一樣的形態與色彩,讓他一下子沉醉其中。也是在那個時候,呂鳳霄想了解當時還是新鮮事物的無人機航拍。

從尼泊爾回國以後,呂鳳霄入手了第一台無人機大疆「精靈3」。「當時的機器還不怎麼智能,甚至沒有避障功能。」拿着剛剛到手的機器,就在小區樓下,呂鳳霄第一次操控着無人機搖搖晃晃地飛起來,按下快門拍下第一張俯瞰的照片,看着熟悉的小區變成了方塊,「簡直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第三次行攝覓得目標方向

在正式「入坑」航拍之前,呂鳳霄已經完成了兩次行攝中國。「大學時曾經參加過一個講座,聽一位中國徒步人士講述自己的故事,當時我就想着有一天也要去走遍中國,做一件『前無古人』的事情。」於是,2007年呂鳳霄也當起了「背包客」,花了5年時間將全國各地的名勝古蹟和地標建築跑了一遍。完成第一次行攝後,延時攝影剛好開始流行,按捺不住的呂鳳霄再次出發,以「延時中國」為主題再次開啟兩年的行攝之旅。

2016年,呂鳳霄邁上第三次行攝的旅途。航拍,是他為自己設定的第三個主題,也是他為「前無古人」的行攝目標找到的最終方向。在這個領域,呂鳳霄的拍攝可謂如魚得水。「園林設計、景觀規劃需要設計平面圖,或許是得益於這些工作經歷,我比普通的攝影愛好者在構圖和色彩捕捉上更專業一些。」

確實,看呂鳳霄用無人機航拍的照片,公路、山川、河流,似乎都成了「上帝」在地面上畫下的曲線,自然地流淌出優美的蜿蜒;東北虎、雪豹、羊群等,則成為畫布上最鮮活的存在,訴說着野性的故事;湖泊猶如鑲嵌在大山深處的一滴眼淚,那是人類對自然的依戀;行駛的汽車成為光影變幻的線條,展示着城市的發展和活力……

照片呈現鄉村振興生動歷程

每一次按下快門,都是呂鳳霄對美的追求和嚮往,也是他記錄祖國發展的方式,更是他一路行攝的初衷所在。「在航拍中國這個主題上,我是拍得最多最全的一個。」但是,僅僅有廣度並不足夠,在呂鳳霄看來,深度才是攝影的責任,「同一地方、同一個角度的多年多次拍攝,在當下也許沒什麼特別,但過十來年後回頭再看,那就是珍貴的歷史檔案。」

●呂鳳霄拍攝的一座鄉村住宅十幾年的變化,可以看到房子越來越新,鄉村生活質量顯著提升。(香港文匯報廣州傳真)

這也是呂鳳霄一次次背起行囊、不斷出發的原因,他想用鏡頭定格時光,記錄下社會發展的印記。曾經,他花了16年的時間,在同一角度記錄着一個村莊的變遷,看着破敗的土房變成了堅固的磚房,又慢慢圍起了圍牆,房外種上了植物。以同樣的方式,他記錄了上百個村子的新舊交替,那些拆遷前的農村原貌,如今大多已消失在時光裏,而他留下的照片,成了極其珍貴的歷史影像,呈現出鄉村振興的生動歷程。對於城市,他也堅持每年在同一角度進行影像對比拍攝,讓城市的更新迭代變得肉眼可見,城市化進程在一張張照片對比中清晰可辨。

「科技發展讓我輕裝上陣」

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之前,呂鳳霄正在收拾行囊,即將開啟第九次行攝,「科技的發展讓我輕裝上陣。」原來,最初開啟行攝中國的時候,呂鳳霄每次都要帶着上百斤的裝備出發,一個卡片機、兩台單反、兩台無人機、三個腳架,加上穿越機、電池、鏡頭等,「在機場安檢時設備能鋪滿兩個櫃枱。」如今,主力航拍的呂鳳霄,帶上兩台無人機和七塊電池就可以出發,更加智能和擁有避障功能的設備,讓他的拍攝變得輕鬆簡單起來。

再度出發,呂鳳霄計劃這次要將中國所有的縣城拍完。「截至2024年,我已航拍了中國所有地級市和絕大多數縣級市及縣城,導航App顯示累計超過700個城市!」談起這些年的「戰績」,呂鳳霄帶着幾分掩飾不住的驕傲,但更多的卻是沉甸甸的責任感,他希望自己的航拍鏡頭能再深入基層,繼續用視角獨特的航拍作品,記錄和展現神州大地每一個角落絢麗多彩的美。

航拍在路上 公益在路上

「那年我在甘南用延時攝影拍寺廟,當時下着雨,我一隻手撐傘,無法同時操作兩台相機,手忙腳亂之時,一名藏族小孩跑過來,直接把傘接過去幫我撐傘。」完成了相機操作後,呂鳳霄想向小孩表達謝意,但一人說普通話、一人說藏語,完全無法交流。

●藏族小孩幫拍攝中的呂鳳霄打傘。(香港文匯報廣州傳真)

小孩意識到呂鳳霄不需要幫助之後就跑開了。然後意想不到的一幕發生:小孩跑到垃圾桶邊上找了半天,找到一瓶只剩幾口的飲料,他打開蓋子喝了起來……呂鳳霄記得那個小孩清澈的眼神、開心的笑容。這也是呂鳳霄第一次清晰意識到留守兒童物質生活的匱乏和窘迫。震驚之餘,呂鳳霄不忘按下快門定格這一刻,這張照片發布在朋友圈後,很多人都受到了觸動,紛紛給呂鳳霄轉賬說「一定要幫幫他!」

●呂鳳霄給農村留守兒童送物資。(香港文匯報廣州傳真)

出發前為留守兒童帶上禮物

可惜看到留言時,呂鳳霄已經離開了當地。他向朋友一一解釋後,一個沒有名字的公益項目誕生了,朋友們希望借呂鳳霄之手,向留守兒童獻上一份愛心。如今的呂鳳霄每次開啟行攝旅程,除了必不可少的無人機等攝影裝備外,還會帶上米、油、書包、書籍、電腦等物品,那是他為當地民眾和留守兒童準備的禮物,也是他對這個沒有名字的公益活動的堅持。「對於無法接觸外界社會的留守兒童來說,也許我們的一句話,就會對他們的人生產生很大的正向影響。」

●呂鳳霄與農村孩子們在一起。(香港文匯報廣州傳真)

除了禮物,呂鳳霄也會為當地民眾和留守兒童預留一塊電池。隨着行攝次數日益增多,呂鳳霄對於祖國河山的認知在不斷加深,步履也變得愈發匆匆。對於如今一天最多能走14城的呂鳳霄來說,時間和電池都是極其珍貴的資源,但他依然願意無視電量焦慮,專門勻出一塊無人機電池,擠出時間陪當地民眾和兒童一起玩無人機,「看到他們淳樸的笑容,就會覺得這一切變得更有意義。」

●呂鳳霄拍攝的野生保護動物。(香港文匯報廣州傳真)

【特稿】近廿載行攝經歷:「最美風景是人心」

「如果有機會,我建議遊客不要只打卡成熟的景區,可以嘗試走到附近的村子住下,和當地鄉親面對面交流。」近20年的行攝經歷,讓呂鳳霄深刻認識到,最美的風景是人心。那些淳樸善良的村民,曾無數次給予呂鳳霄無私的幫助,才讓他有機會完成「航拍中國」的壯舉。

●呂鳳霄在工作中。(香港文匯報記者帥誠 攝)

因為一些拍攝點特別偏遠,呂鳳霄甚至無法自駕抵達。每當這時候,熱情的村民總會挺身而出。「那次是要到河池,一名留守兒童的家裏,車子只能開到邊上,剩下的路需要徒步進去。」背着大批設備的呂鳳霄腳步逐漸沉重,一位開摩托車的大叔經過時順口問了一句「要坐車嗎?」累得不行的呂鳳霄二話不說上了車,然而馬上就後悔了,「要是他宰我幾百元(人民幣,下同)怎麼辦?」到達目的地後,呂鳳霄一邊找錢包一邊問多少錢,結果大叔看都沒看一眼就說「錢什麼錢」,然後轉身走了,留下仍在發蒙的呂鳳霄獨自感動。

同樣是一次在大山裏的拍攝,一位大媽提着滿滿一筐杏子走來問他「要吃嗎」,呂鳳霄知道那是當地特產,一連吃了好幾個後,呂鳳霄問起大媽杏子的價格,大媽不肯收,並表示「自己東西要什麼錢」。呂鳳霄不願意辜負大媽的勞動,偷偷往筐子裏塞了20元,然後繼續自己的拍攝。不久之後,大媽去而復返,又給呂鳳霄送來一袋杏子。後來呂鳳霄才發現,大媽將那20元藏在杏子中又還了回來。

「這樣的事情太多了。」感動之餘,呂鳳霄總想為這些鄉村做點什麼。這也是他的足跡和個展越來越深入基層的原因——為了讓這些地方被更多的人看見。

責任編輯: 何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