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屆全運會將於11月9日在廣州開幕。圖為早前2025深港馬拉松賽暨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田徑(馬拉松)測試賽在深圳開跑。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綜合記者蘇雨潤及中新社報道,第十五屆全運會將於11月9日在廣州開幕,11月21日在深圳閉幕。本屆全運會組委會副主任、中國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佟立新25日在北京表示,十五運會按照「廣東為主、港澳優先」的原則,綜合考慮城市特色和項目優勢,充分尊重港澳意願,把比賽項目分布在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等19個城市。 據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十五運會將首次舉辦粵港澳公路自行車賽和深港馬拉松賽兩項跨境賽事。組委會副主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說,在籌辦過程中,粵港澳三地始終保持緊密交流,借助科技力量,確保通關實現 「零延時、零接觸、零等待」。

陳國基並表示,香港承辦十五運會,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重要契機。全運會在大灣區城市舉辦,將進一步增強香港年輕人對國家整體發展和大灣區城市的認識,提升他們的國民身份認同。

7月2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 新華社

當天,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五運會籌辦情況。佟立新說,十五運會競體比賽項目設34個大項419個小項,其中57個小項在開幕前完成,預計1.5萬餘名運動員參加決賽。群眾賽事活動設23個大項166個小項,其中148個小項在開幕前完成,預計約有1.1萬名運動員參加決賽。

港8競賽項目測試賽已完成

佟立新表示,十五運會是粵港澳三地首次聯合承辦的大型體育賽事,也是全運會歷史上第一次走進香港、澳門。三地聯合承辦是本屆全運會區別於歷屆全運會的一個最大特點。

佟立新提到,在群眾賽事活動中,茂名定向比賽組織港澳代表隊品美食、探鄉村,佛山龍舟比賽首創粵港澳聯合組隊,三地運動員共同訓練、同場比賽,增進了解、深化友誼,這些都進一步展現了粵港澳三地在文化、人文層面的深度融合。

陳國基介紹說,香港將承辦十五運會8個競賽項目,包括男子22歲以下組籃球、場地自行車、擊劍、高爾夫球、男子手球、七人制橄欖球、鐵人三項和沙灘排球,以及一個群眾賽事活動保齡球。所有競賽項目的測試賽已經順利完成。

重點領域推互認合作

據了解,十五運會跨粵港澳三地的公路自行車男子個人賽將在11月8日舉行,跨香港和深圳馬拉松賽將在11月15日舉行。其中,由珠海承辦的公路自行車路線跨越珠海、香港和澳門三地,首次利用港珠澳大橋作為賽道,是十五運會唯一一項聯結粵港澳三地的標誌性賽事。而由深圳承辦的田徑馬拉松將會利用深圳灣大橋跨越深港兩地,是全運會歷史上首個跨境馬拉松賽事。陳國基表示,從比賽的路線設計,到運動員、工作人員和車輛的快速通關,每一個細節都需要三地政府的共同籌劃和密切配合。這種跨地域的合作模式,不只提升了大灣區聯合辦賽的整體競爭力,也促進大灣區民心相通。

去年粵港澳公路自行車賽暨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公路自行車測試賽。 網上圖片

「三地透過聯合辦賽,有效建立粵港澳多層聯絡機制,包括常態會議和聯合工作小組等。」陳國基表示,在三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在重點領域達成共識,包括跨境通關、物資調配、食品安全、綠色賽事等互認合作,為大灣區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提供實踐機會,也為打造大灣區成為世界一流的多元化城市群創造新的篇章。

保證跨境通關順暢高效

組委會副主任、廣東省委常委王曦也表示,本屆全運會還將通過智能通關保證跨境參賽觀賽順暢高效。比如粵港澳公路自行車賽,通過人臉識別、前置查驗等技術手段,運動員在230公里的賽道上可以40公里以上的時速,6次無間斷地通過港珠澳大橋三地口岸,享受「不踩剎車」的無感通關體驗。「預計內地前往港澳參賽人員將超6,000人、港澳來內地參賽人員將超3,000人,便捷的通關將讓參賽和觀賽都能感受到『粵港澳路路通、大灣區一家親』。」

競體比賽項目

●設34個大項419個小項,其中57個小項在開幕前完成

●預計1.5萬餘名運動員參加決賽

●香港承辦其中8個競體比賽項目(包括39個小項)

●澳門承辦4個競體比賽項目(包括14個小項)

群眾賽事活動

●設23個大項166個小項,其中148個小項在開幕前完成

●預計約有1.1萬名運動員參加決賽

●香港承辦1項群眾賽事活動(包括6個小項)

●澳門承辦1項群眾賽事活動(包括8個小項)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蘇雨潤

粵港澳籌備亮點

廣東:

●在場館建設方面突出綠色、智能、共享3個特點,賽區內75個比賽場館中超過90%為現有場館升級改造,實現科技賦能

●開幕式場館和田徑賽場的廣東奧體中心引入智能導航系統,借助AR技術與藍牙定位解決「找座難」痛點,還可以通過語音識別、手勢交互等實時獲取賽事信息,感受全新觀賽體驗

香港:

●貫徹「簡約、安全、精彩」的辦賽原則,充分利用現有場館,包括今年啟用的啟德體育園,聯同香港單車館及粉嶺高爾夫球場等完善設施,構成辦賽的堅實硬件基礎。同時加上中環海濱、維多利亞公園等場地,展現香港的國際化多元特色;

●將於8月2日在香港舉辦倒計時100天的大型活動,並在8月3日在全港18區開展以全運會為主題的全民運動日,鼓勵市民多做運動以及關注全運會,營造全城期盼的氛圍

澳門:

●充分利用舉辦全運會的契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宣傳活動,透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全面開展宣傳推廣工作,營造濃厚的賽事氣氛

●將在8月1日舉行十五運會倒計時100日專題活動,擴大全運會的社會影響力和文旅輻射力

整理 :香港文匯報記者 蘇雨潤

內地客「觀賽+旅遊」赴港澳簽註或推新便利

(香港文匯報記者 蘇雨潤 北京報道)組委會副主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表示,作為首次由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的國家級運動會,十五運會將會進一步為大灣區體育交流、人民交往和經濟協同等領域創造新的機遇,「為方便內地旅客來香港觀賽,組委會正積極爭取內地居民赴港簽註便利措施,讓旅客可跟着賽事去旅遊,進一步推動大灣區的體育和旅遊融合發展。」組委會副主任、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司長柯嵐也表示,在通關方面,三地組委會正在積極爭取為來澳觀賽的旅客採取延長簽註等便利措施。「我們希望通過『軟聯通』來增進『心聯通』,把澳門的文化和城市的溫度融進全運會裏。」

港8月2日舉辦百日倒數活動

陳國基透露,為迎接全運會的來臨,香港正積極通過多元化的宣傳活動,全面提升全運會的熱度和參與度。8月2日將舉辦倒計時100天大型活動,8月3日將在全港18區開展以全運會為主題的全民運動日,鼓勵市民多做運動以及關注全運會,營造全城期盼的氛圍。

賽事期間,粵港澳三地還將聯手打造「觀賽+旅遊」消費新場景。柯嵐透露,澳門將借助全運會平台,進一步深化文體旅資源的交匯發展,推動「賽場即景點、觀賽即旅遊」的融合模式,將賽事轉化為深度融合文體旅的媒介。「在保障觀賽體驗上,我們將善用場館周邊便捷的交通網絡以及多樣化的住宿和餐飲選擇,相信能夠滿足來自各地不同觀眾的需求。特別是在通關方面,三地組委會正在積極爭取為來澳觀賽的旅客採取延長簽註等便利措施。」柯嵐說。

推文體交旅融合產品育賽事 IP

組委會副主任、廣東省委常委王曦表示,廣東將攜手港澳打造「一程多站」深度旅遊產品,鼓勵粵港澳旅行社聯合開發「全運主題遊」產品,促進賽事經濟與文旅消費雙向賦能。「我們將組織全省17個辦賽城市推出『一城一主題』的精品文旅線路,精心雕琢文、體、交、旅深度融合的特色產品,選取3至5家旅行社類門票代理機構,推出涵蓋多項賽事門票以及豐富文旅配套服務的組合產品,串聯起賽事場館、城市地標、特色美食和文化體驗點,讓運動員和觀眾在觀賽之餘,深度感受嶺南文旅風情。」

資深國際體育發展策略顧問、前國際單項體育協會秘書長殷浩然25日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大型綜合性賽事是區域發展的重要「催化劑」,此次十五運會由粵港澳大灣區三地政府聯合主辦,不僅是一場體育盛會,更是香港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動灣區體育產業升級的歷史性契機。香港作為中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國際都市,在 「一國兩制」 框架下,憑借獨特地位與優勢,完全有能力為灣區體育產業注入國際動能,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產業生態。

殷浩然進一步分析,在灣區經濟發展中,香港的顯著優勢在於其具備國際標杆水平的管理及運營能力。這一優勢可帶動本地及灣區內的體育企業、俱樂部及優秀運動隊升級為國際級品牌;同時能聯動內地相關協會,共同制定灣區體育產業國際品牌的標準體系。另一方面,香港可協助推動灣區重點城市的優質運動組織發展,並在港舉辦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灣區品牌賽事;聯合 「9+2」 城市打造灣區特色活動,培育具有核心價值的賽事 IP。 

責任編輯: 趙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