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香江的潮聲與草原的長風相遇,當維多利亞港的霓虹與呼倫貝爾的星空交匯,一場跨越兩千公里的文化對話,於7月17日在內蒙古大地徐徐展開。由香港民政及青年事務局青年發展委員會批准資助、兩岸三地青少年交流促進會主辦的「25-26年度『民青局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香港青年『北疆天路 內蒙文化』交流團」正式啟程。來自香港英華書院的師生們帶着對遠方的嚮往踏上這片草原,在八天行程中用腳步丈量北疆大地,用心靈感受文化根脈。此次活動得到內蒙古當地政府、院校、企業與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更成為聯結香江青年與北疆大地的精神紐帶——當哈達輕落肩頭,當馬頭琴聲穿過曠野,兩地青年的心意已跨越山海,共赴一場關於文化傳承與時代發展的約定。

千里奔赴:從香江之畔到草原深處
7月17日,交流團從香港啟程,跨越兩千公里抵達這片承載遊牧文明與紅色記憶的土地。兩岸三地青少年交流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兼團長王榮平表示:「我們希望通過深度行程,讓香港青年看到書本之外的中國——不僅有草原的遼闊,更有文化的厚重與發展的活力。」

千里奔赴:從香江之畔到草原深處
7月17日,交流團從香港啟程,跨越兩千公里抵達這片承載遊牧文明與紅色記憶的土地。兩岸三地青少年交流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兼團長王榮平表示:「我們希望通過深度行程,讓香港青年看到書本之外的中國——不僅有草原的遼闊,更有文化的厚重與發展的活力。」
作為東道主,內蒙古以鄭重姿態迎接遠方客人。呼倫貝爾市文旅廣電局科教科科長白瑩接待時說:「呼倫貝爾的草原是自然饋贈,文化是歷史沉澱。我們期待香港青年不僅是『參觀者』,更是『體驗者』—— 在這裏觸摸文化溫度,看見發展脈搏。」從歷史場館到草原牧場,從企業車間到校園課堂,精心設計的行程如絲線般,將內蒙古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串聯成可感可觸的畫卷。
文化尋根:在歷史長河與草原曠野間對話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交流團特意走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海拉爾紀念園、海拉爾要塞遺址博物館,在中俄蒙三國戰士青銅雕塑前駐足,沿地下工事通道探尋歷史痕迹——指揮部的通訊設備、醫院的急救器械、兵舍的生活遺蹟,無聲訴說着烽火歲月的家國情懷。
「課本裏的『抗戰』是文字,這裏的『抗戰』是有溫度的記憶。」交流團帶隊老師感慨道。當團員們在紀念園和平廣場放下小白花,當陽光穿過雕塑縫隙落在年輕臉龐上,「銘記歷史」不再是抽象口號,而成為對「和平」二字最深刻的理解。王榮平團長說:「帶青年看歷史,不是回望傷痛,而是讓他們懂得:今日安寧是無數人用熱血守護的饋贈。」
歷史的厚重之外,是文化的鮮活。在內蒙古博物院,從紅山文化的玉豬龍到元上都的鎏金器物,從遊牧民族的馬鞍到現代草原的生態樣本,文物與展品構成立體的「內蒙古文明史」。團員們在互動展區體驗蒙古文書法,在VR設備裏「穿越」到古代牧場,原本停留在書本裏的「草原文明」,此刻變得可觸可感。
呼倫貝爾草原的曠野以本真姿態擁抱這群年輕人。在186綵帶河畔,他們首次在草原騎馬馳騁——韁繩緊握的緊張、風過耳畔的自由、馬蹄踏草的震顫,共同構成「天蒼蒼,野茫茫」的真實註腳。英華書院學生張智凱說:「基督教哲學家奧古斯丁曾說,世界是一本書,不旅行的人只讀了一頁。課本裏背過的詩句,在真正站在草原上時才有了靈魂。」
暮色降臨時,草原夜晚以另一種方式展開:烤全羊的香氣漫過蒙古包,馬頭琴與呼麥的聲浪在曠野起伏。蒙古族同胞拉起團員們的手跳起安代舞,腳步踏響節奏,歌聲越過星河。「原來文化的交流,從來不需要語言。」英華書院學生林敬逸如此感慨。
共話發展:從牧場到車間的時代觀察
「從一頭奶牛到一盒奶粉,要經過多少道工序?」在呼倫貝爾海乳乳業生產車間,副總經理白桂蘭笑着解答:「我們的奶粉裏,有草原的天然,更有技術的安心。從奶源到成品,每一步都嚴格把控,希望讓大家感受內蒙古乳業的實力。」從奶源檢測到無菌灌裝,團員們看到的不僅是一杯牛奶的誕生,更是「老字號」在新時代的創新之路。
這樣的「發展啟示」在行程中不斷湧現。在牧蘭食品有限公司,鮮嫩的草原牛肉經古法腌制與現代加工,成為風味獨特的牛肉乾;在賽尚乳業(原雀巢呼倫貝爾工廠),智能化生產線每小時能處理數十噸鮮奶,產品不僅供應內地,更走向國際市場。
在呼倫貝爾學院的交流會上,兩地青年的對話碰撞出思想火花。學院團委書記王曉芳帶領旅遊管理、民族文化等專業學生與香港青年圍坐暢談,從「草原旅遊如何平衡保護與開發」到「香港文旅經驗能否與北疆結合」,話題從課堂延伸到未來。英華書院學生陳政衡說:「以前覺得內蒙古的發展離自己很遠,現在才發現,年輕人的想法可以成為連接兩地的橋樑。」
這種「連接」正悄然發生:當香港青年談論新媒體營銷對草原旅遊的賦能,當內蒙古學生詢問香港文創產業的創新模式,當大家不約而同提及「要讓更多人看見內蒙古的美」,一場關於「未來合作」的種子已在交流中埋下。

心向遠方:從相遇開始的長久約定
「在香港時,我以為『遼闊』是站在太平山頂看城市燈火;到了草原才懂,『遼闊』是抬頭時,天空能裝下所有想像。」英華書院學生趙諾希在旅程最後一天感慨。八天行程裏,團員們的鏡頭裝滿風景:186綵帶河的蜿蜒河道、滿洲里套娃廣場的異域風情、草原星空的璀璨銀河;而他們的心裏,裝滿了更珍貴的收穫——對抗戰歷史的敬畏、對遊牧文化的理解、對北疆發展的認知,以及對「家國」二字的深刻感悟。

這種感悟藏在團員們的心聲裏。陳政衡說:「成吉思汗的故事不再是課本傳說,而是草原上代代相傳的精神——勇敢、堅韌、包容。」陳爾軒感慨:「參與此次交流團讓我無比榮幸,這讓我建立正麵價值觀,增強民族自豪感,讓我明白『民族自豪感』不是口號,是看見這片土地的遼闊與奮進後,油然而生的驕傲。」林敬逸用「緣分」形容這場相遇:「從陌生到熟悉,從香江到草原,我們不僅認識了內蒙古,更認識了一群願意共看遠方的朋友。」

這樣的「遠方」正在成為可及的未來。王榮平團長透露,此次交流團報名時名額很快滿額,「這說明香港青年對內地的嚮往,比我們想像中更強烈。」內蒙古方面也表達了持續合作的期待。2025年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年,兩岸三地青少年交流促進會將繼續積極組織各類交流活動,促進香港與內蒙古以及內地其他地區在更多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希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書寫祖國繁榮發展的新篇章。
當交流團的航班從內蒙古起飛,舷窗外的草原逐漸縮成綠色地毯,團員們的手機裏已存滿與蒙古族同胞的合影、與同學的歡笑、與草原的約定。張智凱在感想中寫下:「或許我將要跟內蒙古告別,但那湛藍的天空,以及那廣闊無邊的草原,就像一團熊熊的烈火,在我心中久久不滅。」
從香江到草原,兩千公里的距離在八天裏變成心與心的貼近。當香港青年帶着草原的風、文化的暖、發展的思回到故鄉,他們帶走的不僅是照片與記憶,更是對「家國」的深刻理解——這片土地的遼闊,是地理疆域,更是文化包容;兩地青年的相遇,是偶然緣分,更是必然聯結。
未來已來,約定已啟。當更多香港青年踏上北疆土地,當更多內蒙古故事走向香江,這場跨越山海的對話終將譜寫成共同成長的樂章。而那些在草原上種下的種子,終將在時代土壤裏,生長出屬於青春與家國的新風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