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任芳頡)近日,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正式開工,這項總投資超萬億元的超級工程,不僅標誌着中國能源轉型邁入新階段,更以生態保護與區域協同發展的創新模式,為全球能源治理與合作提供中國方案。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金磚國家研究中心主任沈逸教授接受本網採訪指出,該工程的核心邏輯建立在公共利益基礎之上,其意義遠超單一能源項目範疇,該工程既是解決國內能源需求的關鍵舉措,更是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達峰目標提供的「中國方案」。
從技術層面看,沈逸指出,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的核心目標直指全球氣候治理的迫切需求——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正通過實際行動履行碳達峰承諾,而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正是這一承諾的具象化體現。數據顯示,該工程預計年減排二氧化碳達數億噸。
就區域與流域治理維度而言,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的綜合效益將形成多贏格局。沈逸分析,對中國而言,工程不僅將強化中長期能源安全,更通過配套交通網絡建設提升邊境地區發展動能;對雅魯藏布江流域國家而言,水電站如同「定製化的區域性公共產品」,既能通過跨境電網接入直接獲得清潔電力,更能藉助流域水文調節能力提升應對旱澇災害的水平。
沈逸提到,中國在工程建設中始終秉持「共享發展」理念——一旦技術成熟,將優先向發展中國家輸出,助力全球綠色能源轉型,這種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的模式與某些國家的技術封鎖形成鮮明對比。
沈逸特別指出,中國在大工程中的系統性基建能力與氣候變化應對能力,通過雅魯藏布江項目得到進一步凸顯。從水文數據共享到防洪減災合作,從技術輸出到產能共建,中國始終以公共利益為導向,既為自身發展注入動力,更為區域乃至全球治理提供新範式。這種「於公於私皆有益」的實踐,正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實質性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為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的生動寫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