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護站救助的雪豹。(記者郭濤 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 郭濤 青海報道)坐落於祁連山國家公園候選區(青海片區)海拔近3000米的祁連山國家公園野生動物救護繁育站,是我國唯一建在國家公園內的野生動物救護機構。自2020年8月初步建成、2022年7月正式運行以來,這座「生命方舟」已成為青藏高原瀕危野生動物的庇護所,書寫了無數關於生命救助、專業守護與生態希望的感人故事。

救護站救助的雪豹。(記者郭濤 攝)

救助雪豹過上「養老」生活

「今年1月,我們救助了一隻老年雪豹。它因上犬齒脫落、嚴重營養不良和長期未進食導致身體虛弱,目前在站內接受精心照料,相當於在這裏『養老』。」 野生動物救護繁育站站長馬存新介紹說。目前救護站的這隻雪豹於2025年1月16日在祁連縣被發現,當時它精神狀態欠佳、行動遲緩,現在救護站為它建立了獨立「套房」,依靠投喂維持生存,基本過上了「養老」生活。救護站自建站以來共救護2只雪豹,另一隻於2023年1月在默勒鎮發現,因患白內障和青光眼,已移交至青海省救護中心進一步治療。

馬存新介紹救護站的動物來源廣泛,許多受傷或迷途的動物由管護員或熱心群眾發現後報警,森林公安隨即聯繫救護站進行專業救護;或者是通過野生動物疫病監測和生物多樣性監測項目,工作人員在巡護中發現需要救助的動物。截至目前,救護站已救護包括赤狐、荒漠貓、黑頸鶴、斑頭雁、禿鷲、大鴇、雕、岩羊、白唇鹿、藏野驢、藍馬雞等珍稀物種,其中包括10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17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工作人員和救護的岩羊在一起。(記者郭濤 攝)

400畝草場助力重返家園

每隻抵達救護站的動物都會接受全面體檢、建立檔案,並制定個性化康復方案。2024年,一隻腿部被鐵絲網纏繞的馬鹿經數小時手術後成功放歸;2023年9月,5只猛禽(2只大鵟、3只紅隼)在救護站康復後騰空而起,佩戴的衛星追蹤器傳回首批數據,填補了高原猛禽遷徙生態研究的空白。

救護站救護的藏原羚。(記者郭濤 攝)

然而,並非所有動物都能回歸自然。4只自幼被救護的岩羊因過度依賴人類,失去野外生存能力,如今在站內悠閑生活;站內居住時間最長的一隻雌性白唇鹿,於2021年被救護,至今已在站內生活4年。因幼年時期被工作人員悉心照料,它表現出強烈的親人行為,難以野化放歸,目前仍在站內接受人工飼養。

為提升放歸成功率,救護站流轉400畝高山草場作為野化訓練基地,動物在此重新學習捕獵、避險等生存技能,工作人員通過隱蔽觀察評估其適應能力。2024年,救護站首次對獵隼進行野化訓練並追蹤其遷徙路徑,為高原猛禽保護提供了寶貴數據。「大自然才是它們的家。」馬存新站長感慨道。

自2022年7月正式投入運行以來,這座被譽為「生命方舟」的救護站累計救助收容野生動物36種211只,包括獸類81只,鳥類129只,兩爬1只,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0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7種,成功放歸17種43只,站內現收容管理21種52只。

責任編輯: 孫佳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