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靜怡)在廣東東莞,一座「AI工廠」正在改變二手電子設備的命運。ATRenew自動化運營中心內,一台台貼着標籤碼的舊手機被放上傳送帶,準備接受「AI」的體檢。屏幕劃痕、鏡頭老化……手機每一項細節都會被AI識別、評分及記錄。如無意外,72小時之內,這台手機將上架電商平台,開始新一輪的銷售。據行業數據測算,「十四五」時期,內地手機閒置總量將達60億部,總潛在市場價值超6,000億元(人民幣,下同)。內地正經歷前所未有的電子產品報廢高峰,電子產品的回收再利用的速度亦被不斷「刷新」。「AI+二手電子產品」的回收,正成為一個尚待開發的「金礦」。

●在中心內,一台台貼着標籤碼的舊手機被放上黃色傳送帶,接受「AI體檢」。(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靜怡 攝)

距離深圳華強北約一小時車程的東莞,有一座回收二手設備的「AI工廠」異軍突起。「從進倉到出倉,我們平均3日至4日即可完成全流程周轉。」在走訪ATRenew自動化運營中心時,萬物新生集團副總裁、運營體系負責人郭佳向香港文匯報記者介紹說,雖然項目在今年才投入營運,但已經成為華南地區最大二手電子分撥中心之一。

●萬物新生集團副總裁、運營體系負責人郭佳表示,ATRenew自動化運營中心整體自動化率超過50%。(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靜怡 攝)

工廠12.5秒完成手機功能檢測

這座「AI工廠」共有三層。在「起點處」,一排排貨架整齊擺滿剛入庫的舊手機、平板與相機。它們首先被貼上唯一識別碼,完成充電流程後,便被放上傳送帶,進入AI檢測環節。

記者發現,這套AI檢測系統中,每個模組都有着十分醒目的名字。其中,「007模組」設備可在12.5秒內完成手機上的藍牙、聲音、鏡頭、閃光燈等功能檢測。X光「天眼」設備能在7秒內識別手機的非原裝配件。下一站,「魔鏡」設備將檢測手機屏幕是否有壞點。完成所有檢測後,手機將進入一個類似微型「直播間」的白色小攝影棚,一套名為「哥斯拉」攝影設備,將360度拍攝手機,照片自動上傳到二次銷售平台上。

●部分非主流機型和異常屬性等需人工輔助檢測。(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靜怡 攝)

「這套AI檢測流程節省了超過50%的人工操作,也讓工廠整體自動化率超過50%。如果剔除非主流機型和異常屬性等需人工輔助檢測的設備,一般性設備的自動化檢測覆蓋比例甚至可達80%。」郭佳表示,正因如此,AI不僅替代原有質檢工序,也催生出新職業—AI訓練師。「AI訓練師主要負責訓練算法模型、參與線上識圖和設備管理。」他透露,東莞自動化工廠同時還新增了自動化運維人員,專責每日點檢與設備維護。

●中心透過AI檢測設備節省超過50%的人工操作,配合電子機械臂整理物品等,令運作進一步加快。(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靜怡 攝)

事實上,手機更新周期正在不斷縮短,一部平均使用「壽命」僅為約1.9年,由此帶來的設備報廢量亦持續攀升。根據中國物資再生協會數據,內地每年產生的廢舊手機數量達6億至7億部,但實際回收處理量僅約2億至3億部,遠未觸及潛在上限。

在這佔地15,000平方米的中心,每日有超過兩萬台電子設備完成質檢、定價與分發。郭佳透露,目前中心二手電子產品的庫存量維持在10萬至15萬台之間,佔內地處理量約三分之一。作為華南區域樞紐倉,東莞主要承接門店回收、物流直送等多元訂單,實現區域級流轉與分撥。

●處理完成的產品會妥善保存。目前中心庫存量維持在10萬至15萬台之間,佔全國處理量約三分之一。(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靜怡 攝)

逾99%數碼產品可重投市場

二手設備的流通效率也遠高於外界預期。萬物新生集團企業發展部、投資者關係負責人金笑漪指出,2023至2024年,該平台累計流轉二手商品逾3,530萬件,其中真正無流通價值、需進入拆解環節的商品僅佔13.7萬台,比例不足0.4%。可見二手數碼產品具有廣闊的二次流通潛力。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曾為山寨機和翻新機集散地的深圳華強北如今卻人氣銳減。過去傳統二手設備回收,以前要靠深圳華強北的小老闆「看一眼給報價」,不僅不準確,更像一門「黑箱」生意。如今,AI改變了這套價格博弈結構。AI不僅能識別設備型號與磨損狀況,對成色進行打分,還能將二手設備自動分配至合適的銷售路徑,無論是原機翻新、拆件回收,還是打包出口都毫無問題。

智能報價系統成行業參考

郭佳表示,集團旗下平台愛回收能保持如此高的流通效率,關鍵在於其全國B2B交易平台「拍機堂」所形成的價格反饋閉環。據介紹,「拍機堂」系統每日競拍量達10萬件,連接逾百萬商戶,形成一個龐大的定價反饋閉環。中游交易價格反哺前端估值,大幅縮小毛利空間,並建立起一種「準市場公價」。這也使得「行業底價」成為可能。

郭佳說,愛回收長期投入AI算法研發,通過大數據分析、標準質檢模型與用戶行為預測,已形成一套市場公認的智能報價系統,成為不少同行競品定價參考底線。「不少企業直接以我們的競價為標準,加十塊二十塊都很多。」

讓賣家放心 軟件刪隱私杜絕恢復

「舊手機又慢又卡,拿去回收又擔心資料外洩,結果就一直堆在抽屜吃灰。」廣州白領陳先生苦笑着說,自己是遊戲發燒友,家中除了三四部廢置手機外,還有數台淘汰下來的手提電腦。「為了扔掉舊設備又不想洩露隱私,我甚至砸過一部舊電腦。但操作不當,洩漏出刺鼻液體,才知道原來這樣也可能危險。所以現在我的二手設備都留在家裏,還沒有好的處理辦法。」

●ATRenew自動化運營中心內用於粉碎設備殘留存儲卡之機器。(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靜怡 攝)

二手設備隱私信息能否徹底清除,被普遍認為是阻礙公眾主動回收的核心顧慮。為扭轉這一困局,中央網信辦早前發布《數據安全技術電子產品信息清除技術要求》國家標準(徵求意見稿),首度提出手機、平板、固態硬碟等移動設備須至少「覆寫兩次」數據,而機械硬碟則需三次以上操作,並要求廠商必須預設「一鍵清除」功能,以確保用戶數據不可恢復。

格式化擦寫覆蓋除數據痕跡

記者在東莞ATRenew自動化運營中心所見,其隱私處理流程高度自動化。每部回收設備在入庫後,需首先安裝自研的信息清除軟件,刪除通訊錄、相片及賬戶記錄等敏感數據。萬物新生集團副總裁、運營體系負責人郭佳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設備在拆包、檢測後,均須經過自主研發的清除系統「愛清除」進行「統一格式化」,並透過多次數據擦寫與覆蓋,徹底杜絕用戶數據被惡意恢復。

SIM卡記憶卡粉碎免成後患

不僅如此,記者還在現場看到,運營中心還專門設有SIM卡、記憶卡等回收粉碎區,避免用戶因遺漏信息而造成後患。「手提電腦往往因用戶改裝過硬碟,需要更長的清除周期。」郭佳說,為提高操作規範性,集團設置雲端稽核系統,實時監控清除流程,確保不留死角。據了解,包括愛回收在內,內地已有不少平台通過國際認證機構ADISA的認證,其清除軟件達到數據不可恢復的標準,成為行業信任的關鍵。

專家:千億級「國補」助力回收行業

內地隨着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全面鋪開,二手電子設備回收市場正迅速升溫。今年,中央財政撥出的特別國債規模提升至3,000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超千億元明確用於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手機、平板及智能穿戴等3C設備成為首批受惠產品。

下半年有望撬動逾1萬億消費

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24年,消費品以舊換新帶動相關產品銷售額超過1.3萬億元。截至今年6月20日,今年消費品以舊換新帶動銷售額已超過去年全年,回收設備量同比上升顯著。 永安期貨宏觀分析師華翔指出,下半年尚有1,380億元專項補貼,有望撬動超過1萬億元的消費,尤其在家電與數碼品類,增量可期。

「對行業而言,政策最關鍵的助力是形成穩定、規模化的回收流入。」廣東亞太電子商務研究院院長陳海權認為,在國家補貼激勵下,越來越多消費者願意將舊機交回,平台也因此獲得更多貨源,提升營運效率。

萬物新生集團企業發展部、投資者關係負責人金笑漪表示,從整體周轉效率來看,很多用戶正在逐步嘗試和接受二手回收服務。「從我們的觀察來看,許多新客戶加入了這個體系內。我們開展多品類業務是基於我們的主營業務屬於3C,例如手機的換機周期大約為2年,用戶只有在換機時才會想起舊機可以實現回收變現。國家補貼讓很多人的消費觀念有所改變。」

港有條件成二手電子設備中轉站

一部來自日本、經香港檢測轉運的二手iPhone,如今有可能正在非洲市場上等待着新的主人。隨着全球循環經濟興起,二手電子產品的跨境流轉鏈悄然成形。業內指出,香港憑藉自由港地位、東亞與東南亞之間樞紐優勢,以及與內地高度聯通的物流網絡,有望成為區域性二手電子設備中轉節點,承接內地及日韓等貨源,並向東南亞、非洲市場輻射。

●在海外地方通過拍照,再上傳至內地營運中心對電子產品進行遠程檢測是可行的。(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靜怡 攝)

出口輻射東南亞非洲市場

萬物新生集團企業發展部、投資者關係負責人金笑漪向香港文匯報表示,集團旗下每年約有數十萬件商品經由香港營運中心完成質檢與流轉,銷往香港本地市場,或出口至東南亞、非洲等新興市場。

「我們從歐美、日韓運營商回收設備,透過香港完成標準化處理,按不同客戶需求輸出,部分產品直接銷往本地用戶,部分進入國際二手市場。」她指出,當前集團仍以內地市場為主,但香港作為「轉口點」的角色正在顯現,「未來出口部分有望成為增長補充。」

設備境外拍照傳內地檢測

另一方面,在發展過程中,該集團將內地經驗透過科技「複製」到香港等境外協助營運。「我們在內地擁有對二手電子設備的雲端線上自動化檢測能力,在海外通過拍照上傳,在內地營運中心進行遠程檢測是可行的辦法。」萬物新生集團副總裁、運營體系負責人郭佳表示,該模式已在海外試點實施。

他指出,內地的質檢與分級標準經過多年打磨,顆粒度精細,現時在發展海外方案時,大多可按現有框架進行精簡調整,以適應不同市場規則與用戶需求。「我們在內地做實物檢測,也可配合雲端檢測模型,未來這套能力完全可移植至香港和其他節點。」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