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抗戰歷史、東江之源—東莞佛山防火策略青年交流團」日前走訪東莞東深供水工程紀念園。(受訪者供圖)

(香港文匯網記者盧靜怡)今年適逢東江水供港六十周年,香港油尖旺區民政事務處聯同消防處及區防火委員會,早前組織近80名中小學生及家長組成「走過抗戰歷史、東江之源—東莞佛山防火策略青年交流團」,前往廣東東莞及佛山參觀,實地了解東江水供港歷史、水利工程運作,以及消防救援和非遺文化項目,加深青年對國家發展的認識和認同。

交流團首站到訪位於東莞塘廈鎮的東深供水工程紀念園。學生們參觀了專題展覽。展館陳列的老照片顯示,當年的建設者們在設備簡陋的條件下,靠人力開鑿隧道、鋪設管道,僅用一年時間就完成了這項艱巨的任務。有參觀的香港學生表示:「以前只在課本上看到過東深供水工程,今天親眼看到當年的建設照片和工具,才真正體會到這項工程有多不容易。」

工作人員向學生們講解了東江水的輸送過程。東江水經過83公里的密封式專用管道,最終輸送到香港的多個水庫。「原來我們每天用的自來水,要經過這麼複雜的流程才能到達香港。」一位香港學生感嘆道。

交流團還走訪了佛山市消防救援支隊特勤大隊,探訪守護城市安全的消防力量。(受訪者供圖)

香港油尖旺區防火委員會主席羅家聰表示,東江水是香港的生命線,希望透過活動讓年輕一代飲水思源,明白內地對香港的支持和關愛。「尤其是近年來極端天氣增多,但東江供水始終保持穩定,這背後是無數建設者和維護人員的辛勤付出。」

離開東莞後,交流團轉往佛山市消防救援支隊特勤大隊參觀。學生親身試穿消防裝備,學習使用滅火器,並了解內地在洪水、地震等災害中的應急機制。香港消防處消防區長張偉倫對佛山消防員的專業素養印象深刻。「內地在大型災害應對方面經驗豐富,值得香港借鑒,並期望兩地進一步加強合作。」

其後,交流團亦到訪順德西海抗日烈士陵園,向先烈致敬,參觀革命文物陳列館,了解抗戰期間西海軍民的歷史事跡。活動最後一站,香港學生參觀佛山國家級非遺項目,包括獅頭扎作及剪紙藝術。在師傅指導下,學生親手製作小獅頭及剪紙作品,體驗傳統工藝,感受中華文化魅力。

羅家聰表示,非遺承載文化記憶,有助香港青年認識中華傳統與自身身份。他希望未來繼續推動類似交流活動,讓更多港青了解國家、參與大灣區發展。他還鼓勵學生加入「社區應急先鋒」計劃,接受防火救援培訓,貢獻所長。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