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盧冶)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以下簡稱延邊),一批地處中朝邊境的傳統村莊,正通過現代農業、文旅融合與青年返鄉創業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打破地理困局,走出一條邊境鄉村轉型新路徑。一系列項目,正在邊疆落地生根,激活沉寂村落,帶來從「人走地荒」到「地活人歸」的深刻變革。
龍井市智慧農業帶出多元產業鏈
在延邊州龍井市,一場悄然推進的「農業革命」正為老村落注入新的活力。
夏日裏,走進良田百世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園(良田百世智慧農場),記者看到一個集智慧農業、觀光休閒、技術示範於一體的現代農業樣板園區,正在邊疆之地塑造「新農村」的現實模樣。

依託地貌和溫帶氣候優勢,園區將38公頃土地劃分為花卉觀光與現代農業示範兩大功能區,不僅供應優質農產品,還成為中小學生農業科普、高校科研課題的實踐基地。
「我們和延邊大學等高校、科研單位合作,為科研人員、學生提供實驗環境,實現一些實驗成果,從而實現產學研一體化。同時,也為本地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服務。」園區技術員芮忠岩說。
在園區核心展示區——中央智能溫室,水肥一體機按作物生長自動調配營養;「魚菜共生」生態系統實現循環養殖與種植;組培室採用快繁技術培育優質苗木;智慧控制中心則通過物聯網遠程調控作物環境,實現從「靠天吃飯」到「按數據管理」的轉型。
這一智慧農業模式不僅提高了土地效益,也衍生出科普教育、研學遊、農技培訓等配套服務,形成多元產業鏈,為邊境鄉村注入新動能。
和龍市農旅觀光遍地開花
「以前村民靠天吃飯,主要以種地為生。如今,光東村依託自然稟賦、交通優勢和政策支持,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通過休閒旅遊和農旅觀光實現農民增收。」走在延邊州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的稻田間,村黨支部書記金憲滿臉自豪。過去十年,和龍市以農文旅融合為引擎,帶動邊境鄉村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

自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延邊以來,和龍市將發展文化旅遊作為戰略突破口,探索「生態+文化+旅遊」的融合路徑。「我們立足朝鮮族風情,每年舉辦金達萊文化旅遊節、老里克賞雪節等活動,不僅吸引了大量遊客,也有效促進了農產品銷售和村民收入提升。」市文廣旅局宣傳推廣科科長金松姬介紹。
不僅產業煥新,村民觀念也在轉變。「金達萊文化旅遊節整合多民族藝術展演和非遺技藝體驗,打造文化互鑒交流平台,讓遊客沉浸式體驗朝鮮族風情,有效推動了多民族文化融合。」金松姬說。如今,和龍市已初步形成以農文旅融合為核心的民族共建共享發展格局。
目前,和龍市年接待遊客已超7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突破50億元;全市共有龍頭企業45家,帶動農戶增收1.2萬餘人,民族團結與鄉村振興成果顯著。
三合村有了自己的「村咖」品牌
在延邊,與朝鮮僅一江之隔的三合村,一家由西部計劃志願者創辦運營的咖啡館,正成為撬動這個邊境村落發展的新引擎。這家名為「古樹咖啡」的村咖,不僅是三合村首個現代消費業態項目,也是延邊地區首個由青年團隊獨立運營的村級集體經濟實體。

三合村地處中朝邊境,長期面臨人口老齡化、經濟結構單一等發展困境。近年來,隨着國家「興邊富民」戰略深入推進,延邊州結合服務西部計劃「衛國戍邊」項目,於2024年引入一批大學畢業生,通過(西部計劃)志願服務機制,將青年力量注入村莊治理和產業振興。
古樹咖啡館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建設落地。12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共同參與設計、籌建和運營,打造出「邊境第一家村咖」,既服務遊客,也服務本地村民。
咖啡館帶來的變化令村民交口稱讚。
咖啡館邊,有一排80多歲的黃楊古樹。78歲的村民張樂甫說:「我小時候就在這附近放牛,現在建了咖啡館店,變化太大了。」
張樂甫是三河鎮中學退休教師。「以前這裏是草房,路上都是牛糞,現在多乾淨呀,全是花草,遊客多了,心情也好。」他還告訴記者,三河村的村民每年能享受3000元邊境補貼。「國家政策太好了。」
古樹咖啡館作為做三合村的「公共客廳」激活了村裏的文旅熱。
54歲姜清榮是三河社區最早搞民宿的一批人:「原來遊客沒地兒住,搭帳篷。現在我們把家裏空房子收拾出來改成民宿,一年也能掙兩三萬塊。民宿一直沒漲價,就為了遊客方便。」
古樹咖啡館作為做三合村的「公共客廳」更激活村民的參與熱情和年輕一代的歸屬感。多位村民開始嘗試自營農家樂和民宿,這裏地處邊陲,但發展不再滯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