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丁春麗、胡臥龍 實習生張迪棗莊報道)「2025范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山東行」採訪團走進棗莊市台兒莊,參觀台兒莊大戰遺址公園、台兒莊大戰紀念館。1938年,大公報記者范長江曾在此向世界發出台兒莊大戰捷報,87年後,參加范長江行動的香港傳媒學子在此追尋新聞前輩足跡。

1938年春天那場震驚中外的台兒莊大捷,是抗戰全面爆發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利,3萬將士為國捐軀。如今的台兒莊大戰遺址公園,布滿彈孔的殘牆靜默矗立了87年,無聲訴說着戰役的慘烈,成為最震撼的歷史教科書。

彈孔牆遺址旁陳列着精心排列的信箱,裏面是陣亡戰士們曾經寫下的烽火家書。「這些文字裏,既有對家人的真摯思念與責任擔當,更飽含着為國奉獻的家國大義。先輩們在抗戰前線拋卻一切、為國捐軀,將家國大義置於首位的精神,讓人深切感受到那個年代無數人為了國家不畏犧牲的決心。」來自香港教育大學的嚴鈺儀取出一封家書,閱讀之後深受觸動。

台兒莊大戰紀念館的戰地記者館,這是內地唯一一個以戰地記者為主題的展館,收藏了范長江、陸詒、曹聚仁等80餘位國內外戰地記者在台兒莊大戰期間的圖文報道和影像資料,目前有1000多幅圖片資料和100多件文物。他們用另一種「武器」,向世界傳遞了中國抗戰的真實情況。范長江深入最前線,在槍林彈雨中發回大量及時準確的新聞專電,並採寫了《川軍在山東前線》、《慰問台兒莊》等有深度的戰地通訊。聆聽范長江的故事、閱讀范長江的文章,嚴鈺儀感到心潮澎湃,更深刻體會到「鐵肩擔道義」永遠在路上的范長江精神。

在台兒莊古城,傳媒學子穿行在石板街道,感受歷史與現代的交融。運河畔商舖林立、遊人如織的繁華景象,與再現當年激戰的雕塑形成鮮明對比。「台兒莊古城在商業運營與歷史遺蹟保護之間實現了很好的平衡,許多歷史遺蹟點位都得到了妥善保護。」來自香港城市大學的黃逸飛如是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