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李陽波)無人偵察機因其在偵察、監測領域的核心作用,常被形象的稱為「空中哨兵」。記者7月11日從西北工業大學獲悉,近日,由該校無人系統技術研究院無人系統智能感知與認知團隊研發的「某智能判讀系統」,在某演習中首次亮相。該系統以極高的目標識別準確率和對地目標的極高定位精度,大幅提升了複雜戰場環境中的情報分析與作戰決策效率,獲得高度讚譽。
準確識別精準定位獲高度評價
坐落於陝西西安的西北工業大學,是一所以航空、航天、航海等領域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為發展特色的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被譽為「總師搖籃」。西工大不僅培養了無人系統學科的全國第一位工學博士,同時更是開我國無人機研製之先河,研發了全國第一架小型無人機,實現我國第一個無人機系統、技術、生產線全方位出口,擁有我國無人機領域第一個全國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建有我國高校唯一的無人機專業化飛行試驗測試基地,全面推進無人機科研與產業發展。

「如果把無人偵察機比作一位在高空執行任務的『哨兵』,那麼『某智能判讀系統』就像是給『哨兵』配備了一副『神奇眼鏡』。」據科研團隊介紹,「帶上這副眼鏡」後,不僅能夠看得比人眼更遠更清楚,還能瞬間識別出地面上各種非合作目標的「身份證」並給出位置信息,同時將任務過程中發現的各種目標整理成一份目標清單,用於快速生成情報信息。
據悉,該系統運行穩定、技術可靠,遠超傳統設備的表現,顯著提升了無人偵察作戰的智能化水平,獲得有關部門高度評價:「極大提高了偵察數據處理效率,真正做到了科技賦能實戰,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和廣泛的應用前景。」
歷經13次實飛和3事演習考驗
據了解,西工大無人系統智能感知與認知團隊由許悅雷教授領銜,王璇教授、張兆祥副教授等共同指導。團隊堅持以國家需求驅動創新,致力於智能動態感知與認知領域的前沿探索和成果轉化。一年來,團隊張兆祥副教授帶領碩士生徐金海、吳傳翔、王付偉及博士生李化鋒,歷經13次實飛訓練與3次重大軍事演習考驗,從算法攻關到系統聯調,攻堅克難,不斷精進,最終圓滿完成研發任務。
「某智能判讀系統」的成功研製與應用,充分體現了該團隊在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上的硬核實力,也彰顯出團隊以人為本、培育英才的育人理念。據悉,該團隊成立短短几年間,已累計完成60餘項國家級重點科研任務,發表高水平論文百餘篇,申請授權發明專利20餘項。未來,西工大無人系統智能感知與認知團隊表示將繼續發揮學科優勢,為國家安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貢獻西工大力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