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最近持續被島內輿論討伐。6月22日以來,他開始在台灣地區組織所謂「團結十講」。7月1日,結束了「第四講」。

為了兜售「台獨」分裂主張,賴清德每一講都在島內鬧出了大笑話。

一個細節是,因為爭議太大,其中幾講,民進黨當局在演講後都偷偷把一些字句給刪除,「第四講」乾脆不再提供演講稿給媒體,很明顯就是怕再被抓到把柄。

譚主基於網絡平台信息,挖掘了島內針對賴清德演講討論的數據。透過這些線索,也可以發現賴清德的「台獨」分裂敘事正在被新的認知校正。

 

譚主首先集納了6月22日以來台灣地區各個網絡平台有關所謂「團結十講」的討論,發現論壇是一個主要平台。

台灣地區論壇上,有關所謂「團結十講」的討論現在已經近萬條,多過台灣地區媒體的報道量,也多過X等社交平台的帖子數量。

通過集納相關討論可以發現:隨着所謂「團結十講」陸續推出,呈消極情緒的帖子與呈積極情緒的帖子之間的比例差距越來越大。

「第一講」推出後,6月23日,消極情緒與積極情緒還幾乎各佔一半,到了6月29日,「第三講」推出後,消極情緒與積極情緒已經明顯拉開了差距。

這些帖子中,有一些很「新媒體」的表達方式,可以進一步反映島內民眾的心態變化。

譚主統計了這些帖子中出現過的表情符號,主要包括:

可以看到,雖然島內依舊存在賴清德的極端支持者,但所謂「團結十講」同時也引發了恐懼、憤怒、疑惑的情緒。

為什麼大家對演講的反應這麼大?

首先肯定是因為演講本身很「奇葩」。

像「第一講」提到的「長毛象」笑話,為了展現台灣曾經有「獨立的生態系」,完全無視地理常識,因為台灣屬於熱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寒帶動物「長毛象」只能遷徙過去。「第二講」的「雜質說」,直接把那些反對民進黨的台灣人都稱作「雜質」。「第三講」的「民主謬論」,稱「民主不是表決多數贏就可以」。「第四講」搞軍民對立,讓「軍人自動升商務艙」。大家能不憤怒麽?

賴清德為什麼連「雜質」這種口不擇言、事後後悔的話都說出來了?

這可以從社交輿論場的一組對比說起。

就在賴清德發布所謂「團結十講」的過程中,有一件事的熱度再次升高——陳之漢的大陸之旅。

很明顯,陳之漢大陸之旅引發的討論遠高於賴清德所謂「團結十講」,是其2倍多。

陳之漢是誰?他是台灣地區知名網紅「館長」,在YouTube上擁有的粉絲數量超過台灣地區總人口的5%。

就在賴清德所謂「團結十講」兩周之前,6月10日至15日,陳之漢坐飛機來大陸旅遊,期間全程直播,在島內社交媒體上炸了鍋。因為陳之漢之前說過,相信民進黨,這輩子都不會去大陸,但最近發現,去大陸的人分享的和民進黨說的不一樣,他要自己花錢走一趟。

數據顯示,陳之漢直播最高同時在線人數高達44.8萬,刷新台灣地區YouTube直播歷史紀錄。

在這些直播中,陳之漢多次讚揚大陸的基礎設施(如高鐵座椅「有靠背」、磁浮列車)、城市管理(如公共廁所「乾淨有門」)以及人情味(如上海燒烤店的熱情接待)。這些內容與民進黨長期抹黑的「大陸形象」形成鮮明對比。

譚主注意到,由於這兩件事發生的時間非常接近,它們形成了社交輿論的聯動效應。

拉出陳之漢大陸行和賴清德所謂「團結十講」在島內網絡全平台的發酵曲線,可以看到,到6月20日左右,陳之漢結束大陸之旅已過去5天,島內對其關注度逐漸趨於平淡。然而,隨着賴清德於6月22日開始陸續推出所謂「團結十講」,陳之漢的大陸之行再次被島內民眾提及並引發討論。

此後,每一次傳播峰值的出現,都與賴清德發表所謂「團結十講」的節奏緊密相關:6月27日、6月30日和7月4日的傳播高峰,分別對應賴清德發表「第二講」「第三講」和「第四講」之後的時間點。

後來,賴清德的「第三講」和「第四講」熱度越來越低,陳之漢的大陸之旅反而不斷出現關注峰值。

這恐怕才是讓賴清德着急演講、說錯話的重要原因。

因為從年初開始,民進黨便發動所謂的「大罷免」,意圖罷免掉「立法院」內31名國民黨籍的「立委」,好讓民進黨能取得過半席位,從而令其有辦法推動針對反大陸提出的一系列措施,進一步限制兩岸互動。

在一波又一波「綠色恐怖」背景下,「接觸」和「交流」必然是不可被接受的,但陳之漢的出現,讓賴清德驚恐,他用自己的影響力向島內民眾展現出:「民進黨的封鎖和威嚇是不需要害怕的,民眾也不應該去害怕」。

而現在的所謂「團結十講」就是為了給「大罷免」加一把火,趕緊鉗制、壓縮任何可能阻礙與大陸「對抗」的力量。

現在看起來,賴清德恐怕只會越講,越心虛。

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專家朱桂蘭告訴譚主,她的團隊發現所謂「團結十講」的傳播出現了一個特點:碎片化。很多台灣年輕人更喜歡在TikTok上看片段式新聞。

在TikTok上,一個片段被大量傳播,轉評贊數量很高:也來自陳之漢。他言簡意賅,「賴清德讓我很丟臉。」

大家喜歡看真實的生活場景,不喜歡賴清德的謀「獨」敘事。

 

因為兩岸的聯結,從來不是靠賴清德的敘事和認知戰就能完全左右的,兩岸的真實交流產生的化學反應,最有力量。而這種力量也會加倍投射回島內的社交媒體當中,攻破賴清德的綠恐防線。

就在7月6日,民航局宣布啟用M503航線的W121銜接線。這段線,是將浙江東山方向也接入M503主航線。至此,M503主線和三條銜接線實現全線雙向貫通,M503航線最後一塊拼圖已接上。

||2015年,M503主線開通;

||2018年,三條銜接線開放東向西運行;

||2024年,福州、廈門方向的W122、W123實現雙向通航;

||此次,浙江東山方向的W121也實現雙向通航,標誌着整個航線體系已經形成閉環。

M503航線的開通,本身就是在兩岸交流加密的現實需求下產生的。

此前,承擔珠三角和長三角航空往來的,是一條代碼為A470的航線,按照國際通行標準,一條航線上的日均航班量超過400架次,就需要進行航線的分流。而A470航線每天的航班量超過1200架次。

在此背景下,M503航線可以讓兩岸的班機在減少或無需繞行其他空域的前提下,便利兩岸的空中直接通航,是一件對兩岸都有利的事情。

作為M503的銜接航線之一,W121的通航使浙江方向的航班得以更加直接、高效地接入M503主線,航路更加順暢。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張文生告訴譚主:之所以是W121最後開通,一方面是因為兩岸交流更加頻密,航班數量持續增長,經濟發展催生更高效率的航線,另一方面,也與空域現實相關。

因為,W121這段航線離台北飛行情報區的北緣很近,相當於在空域管理層面,繼續擴大了兩岸「接觸面」。這種擴大,是兩岸人中樂見的,是現實交流需求催生的。

同時,這種擴大,也是對民進黨當局謀「獨」的最好回應。

譚主了解到,這次W121銜接線的啟動,國台辦也同步發表了聲明,「常規」二字出現在了聲明中。

張文生跟譚主分析,這其實隱含了一層意思,飛行情報區的劃設,本身就是在一個中國的框架下運作的。民航局在這一空域內展開正常飛行活動,是對自身空域管轄權的進一步落實。

民進黨當局一面妄圖謀「獨」,一面叫囂要通過協商溝通解決問題是不可能實現的。

譚主了解到,此時啟動W121銜接線,在傳遞一個信號——民進黨當局搞「台獨」分裂就不可能有協商,反倒會碰更多壁。

圍繞這條航線,儘管民進黨還在持續炒作所謂威脅或者軍事挑釁,但島內輿論越來越不被帶節奏。

可以看出,今年「M503」話題的負面討論熱度遠低於往年。

島內民眾對這類事務的接受度在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航線通不通,諮詢去大陸觀光旅遊的經驗,而不是一味地政治解讀。

換句話說,無論是M503航線,還是其他聯通渠道已成為兩岸人民日常生活中理所當然的一部分,是兩岸同胞樂見其成的。

這種「常規」和「習以為常」,恐怕更是賴清德焦慮但擋也擋不住的。

無論是陳之漢的直播,還是普通網友對兩岸交流的真實分享,還是因為交流加密而產生的更多現實需求,這些聲音都代表了一種民間的認知力量在增強,不僅擊穿了民進黨編織的「信息繭房」,也暴露了賴清德「台獨」分裂敘事越來越不堪一擊。

||兩岸之間許多文化與青年交流活動在日積月累中逐漸消解台灣社會對大陸的誤解與偏見

 

最後呢,譚主想從現實說到歷史。從哪裏來,決定了我們到哪裏去。

台灣居民中有相當部分的族群血緣可追溯至福建沿海。

島內史學家編撰的《台灣通史》早已明確指出,台灣早期移民主要來自「泉州、漳州及客家」地區。生物學研究也證明,台灣漢族的父系血緣可追溯至中國東南沿海。

國台辦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振廣告訴譚主:賴清德把台灣描述成一個文明或人類遷徙的起源中心,既沒有考古學根據,也脫離了國際學術共識,更多是一種神話式的政治構建罷了。

無論是從血緣、語言、還是歷史文獻,台灣與大陸都密不可分。有科學、有歷史,這些是推動兩岸統一現實行動的深層力量。

台媒報道銳評,如果要從開天闢地開始講,那台灣跟中國大陸整個也是連在一起的。 台灣的前途,不是靠賴清德的謊言和謬論決定的,只能由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14億多中國人民共同決定。這,才是誰也擋不住的真正團結。

(來源:「玉淵譚天」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