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電影120年的歷史,某種程度上一直在『用西方的油畫筆畫國畫』。」曾擔任多部影片視覺指導的馬平向香港文匯報記者指出:「在數字化進程中,我們購買了大量的西方電影軟硬件,卻未能享受專屬服務。」他解釋道,無論是攝影機、燈光還是電影軟件製造商,都會派遣工程師常駐荷里活拍攝現場,根據客戶需求隨時優化軟硬件——中國電影人從未獲得同等待遇。
馬平回溯了「膠片時代」的無奈:柯達每卷膠片開頭的LAD(洗印標準密度)標準畫面,採用的是一位金髮碧眼的白人女性形象。「這意味着在膠片商眼中,只要這張臉的色彩調準了,整部影片的色彩就是對的。」由於無法準確曝光深膚色人物,法國導演戈達爾早在1978年便公開拒絕使用柯達膠片。然而,這套傲慢的校色標準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遭遇巧克力廣告商的投訴後才得以調整,深膚色曝光問題方被正視。
變革始於技術創新。2017年,中影團隊在全球範圍內率先將AI生成技術應用於電影視頻素材修復。此後,AI技術被進一步拓展至電影虛擬拍攝、特種電影製作等領域。榮獲去年金雞獎最佳戲曲片的《安國夫人》,便大量運用AI生成如金兀朮(完顏宗弼)雪山發兵、黃天蕩圍困金軍等虛擬場景,顯著降低了實景拍攝的成本。
「如果你用過英文系統的影片處理軟件,就會發現它轉譯成其他語言後常會出現問題。」馬平感慨,「在長期使用別人『畫筆』的過程中,我們反覆忍受着這些不合理。AI時代的到來,給了我們中國影人一個歷史性機遇:與同文同種的科技夥伴攜手,研發出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電影創作工具,獲得能得心應手的『畫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