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白泥村代表鄭偉君(右)與上白泥村長蕭樹祥(左)批評「本土研究社」的生態旅遊報告屬「抽水」之作:「從未見過他們入村作實地考察,亦沒有聽過村民心聲,卻講到似層層一樣。」 香港文匯報記者文禮願 攝
●未來白泥模擬圖(從東面眺望)。政府圖片

被批從未落區了解村民意願 「扮代表」撰報告鼓吹「躺平生草」

發展與保育並非絕對的對立或相抵觸,適度的發展有助促進當區經濟,推動公眾保育意識,故特區政府發展局早前發表有關前南丫島石礦場、南大嶼、尖鼻咀及白泥的生態旅遊片區計劃,隨即引起向來「為反而反」的「本土研究社」聯同綠色和平發表《旅見不善:香港生態旅遊政策研究報告》(下稱《報告》)抨擊,《報告》列出駭人聽聞的所謂「理據」反對這種「生態旅遊+保育」發展模式。香港文匯報記者走訪擬進行發展的流浮山上下白泥一帶,村代表指出從未見「本土研究社」或綠色和平人員落區考察,批評他們閉門造車,卻未顧及村民因地區發展滯後影響生活質素的現實,質疑《報告》只為「抽水」搞「軟對抗」。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禮願

特區政府發展局多次表示,今次的發展計劃旨在推動生態旅遊發展,生態保育必然是優先考慮。以尖鼻咀及白泥為例,首先通過研究,確立生態價值較高的海岸地區及周邊的緩衝區,建議在后海灣沿岸設立約10公里長的「海岸保護公園」,以加強保護有關生態;在生態價值較低的地帶,包括一些現存的棕地,建議適度的旅遊及相關發展。

上址除了興建一些生態旅遊及康樂設施外,也建議提供與周邊環境相符的酒店和度假村,以及零售、餐飲和娛樂設施,旨在用適量的經濟發展支撐生態項目支出,強調項目與周邊環境協調融合,並不排斥。

不過,「本土研究社」和綠色和平向來狹義地理解保育,鼓吹「佛系」保育,即是什麼也不改動,任由雜草叢生。他們撰寫的《報告》聲稱政府提出生態旅遊意向後,南大嶼與尖白流共出現多宗土地破壞個案,棕地問題在尖鼻咀等區持續擴散云云,又舉出諸多似是而非的外國生態旅遊「反面教材」,言之鑿鑿指香港恐步其後塵。

被批紙上談兵「活在象牙塔」

當區居民批評《報告》有閉門造車之嫌,「我在上下白泥生活數十年,沒有人比我們更了解這區的生態發展,『本土研究社』表面上為村民發聲,實情只是『紙上談兵』,根本沒有真正了解實況。」下白泥村代表鄭偉君指出,《報告》阻撓政府進行適度發展,犧牲村民改善生活的權利,「村民的生活困難、基礎設施不足、交通落後,他們完全沒有考慮到。這樣的報告如何能夠反映真實情況?這些土地長期荒廢,雜草叢生,滋生大量蚊蟲蛇鼠,對村民生活造成嚴重困擾。與其讓土地荒廢,不如進行適度發展,改善基礎設施,這才是對村民真正有益的做法。」

村民:保育執法嚴 不能擅自鋪路

他進一步指出,《報告》對政府的批評過於片面,未能全面反映政府在保育與發展之間的努力。「白泥一帶已被劃入海岸線保護區,政府在保育方面的投入不容忽視。」他澄清政府在白泥一帶的執法力度頗為嚴厲,不存在疏於執法的問題。他舉例說:「我們村民想鋪設水泥道路改善交通,都被視為違法建設,政府部門馬上派員要求我們清走。」

他認為,如果政府發展生態旅遊的同時,能帶動該區作適度發展,改善道路和交通,對村民來說才是真正的福音。「村民希望政府能夠在生態旅遊的規劃中,加入更多地方參與,創造就業機會,例如發展本地特色的旅遊項目,讓村民能夠從中受惠。」

盼保育發展並行 各方落場溝通

因此,鄭偉君批評「本土研究社」活在象牙塔之中,憑空發表《報告》的做法令人側目:「很多環保組織只以保護小鳥、花草做藉口,視發展為洪水猛獸。」他認為,生態旅遊發展應該以平衡為核心,既要保護自然環境,也要考慮村民的實際需要。他說:「我們不是反對保育,但希望保育能夠與發展並行,讓村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讓生態旅遊真正造福社區,而不是淪為一紙空談。」他強調,政府和研究團體應該深入了解當地情況,與村民溝通,聽取他們的意見,才能制定出真正符合實際需求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