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邀回收商吐槽政府 線下聚會講明勿外傳
隨着香港國安法頒布實施,明刀明槍搞對抗的團體逐一解散,煽暴者不是入獄受法律制裁,就是竄逃他鄉,香港社會回復正軌之際,暗地裏卻有死硬派虎視眈眈搞「軟對抗」伺機挑戰國安底線,其中一直以「偽科學」作「保護色」的「本土研究社」持續散播失實言論中傷政府。近日,「假環團、真煽暴」組織綠色和平主辦「山雨欲來:生態旅遊民間論壇」,「本土研究社」出席時用以偏概全的手法抹黑香港「無處不旅遊」政策。另外,香港文匯報記者參加「本土研究社」一個線下聚會,團體邀請剛約滿政府資助計劃的發泡膠回收商全程「吐槽」環保政策,主持更直言「呢度講呢度散」切勿外傳,甚有地下「反政府」活動的意味。 ●香港文匯報記者 藍松山、文禮願
綠色和平近日一度擬租用中文大學的場地舉行「山雨欲來:生態旅遊民間論壇」,圍繞政府以片區開發模式發展南丫島及南大嶼等3個生態旅遊項目散播所謂破壞生態的言論,活動後來因為接獲中大通知,場地突然需要緊急維修,未能如期提供,令論壇需改以線上形式進行。
線下移師到線上進行的決定,未有影響部分嘉賓以不實言論,肆意發炮中傷該三大生態旅遊項目的意圖,其中「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聲稱有關項目是「過度旅遊」,稱近年全球旅客轉向尋求多元的體驗,而非倒模式的旅遊模式,矛頭指向政府,稱「當社會要推動生態旅遊時,決策者必須轉念,拋棄傳統的旅遊發展模式,創造多元及維持本地獨特價值」云云。
陳劍青言論建基於「偽科學」及「偽命題」
然而,陳劍青的言論全然建基於發展就必然會影響生態的「偽命題」上,許多海內外例子指出,保育不全然等於原封不動,發展與生態不全然是對立,生態旅遊反而是一場活生生的環保教育,有助推動市民的環保意識。事實上特區政府發展局推出今次項目時,多次重申生態保育必然是推動生態旅遊發展的優先考慮,政府會就相關發展進行全面的環境影響評估。
以「偽科學」掩飾反中亂港惡行是「本土研究社」的一貫伎倆,隨着多個煽暴及外國勢力代理人一一鋃鐺入獄,「本土研究社」靠「軟對抗」苟延殘喘至今,並不時暗中借環保、保育等名義舉行不同的活動,散播反政府言論。
日前,該組織位於佐敦的工作室就發泡膠回收政策舉行活動,邀請一名不獲政府延續資助的發泡膠回收商出席「吐槽」。該活動歷時四小時,約50名參加者出席,報名費100元。香港文匯報記者遂報名參加。隨着香港國安法實施,反中亂港活動的資金鏈被凍結,不少煽暴組織千方百計籌集經費,而「本土研究社」工作室也相當商業化,會場左邊有邀請助研及訂閱的字樣,以及出售少量商品,包括T恤等,旁邊的桌子上有一些快將過期的食物及加入本地食材的自製飲品。
據了解,食物由參加過活動的一名分享嘉賓提供,聲稱出售臨近過期食物,減輕堆填區負擔云云。
在活動開始前,主持人強調,「這裏有一些規矩需要遵守,就係呢度講呢度散(不得外傳的意思),因此大家都可以暢所欲言,有什麼冤屈、有什麼不滿,或者不可以講出街的,都在這裏說完。」相當有地下集會的意味。同時,活動要求出席人士自我介紹,也有「捉內鬼」的含意,當中部分人自稱是該發泡膠回收行動的義工;有人自稱是環保方面的研究員;有人表示是跟隨朋友前來的。活動約有50人左右參與,大約不足10人是新加入。
活動由「迷失的寶藏」發泡膠回收行動的項目創辦人及項目總監李家銘(Andy)主講,他經營的回收項目連續9年每年獲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資助三四百萬元,今年7月14日結束營運,過程中他大吐苦水,聲稱項目令他約虧蝕200萬元。他聲稱,疫情期間內地回收商提早收爐,拒絕接收香港運返內地的廢棄發泡膠,造成發泡膠「圍城」的「恐怖」亂象,有誇大問題之嫌。他則從中協助處理大量棄置發泡膠,還稱每年回收量都「超標」完成,約處理150噸發泡膠回收。
大會字眼圖煽動不滿政府情緒
他將香港回收業做不出氣候的原因諉過於政府,聲稱政府曾禁止「綠在區區」幫他們收集發泡膠,他遂跟政府部門交涉商議多年後,政府才同意將發泡膠列為收集項目之一。吐槽大會將近結束前,投射屏幕出示政府無限期擱置垃圾徵費浪費公帑1.7億元云云的字句,甚有煽動不滿情緒之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