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卢冶)歷經140天的保護性改造,吉林長春新民大街於7月5日正式煥新亮相。

新民大街北起解放大路,南至新民廣場,全長1445米,寬58米。始建於1933年,承載着「長春近代建築博物館」的美譽。

開街儀式現場。(盧冶攝)

長春市文廣旅局宣傳處負責人吳巍表示,本次活動在街區帶狀廣場、口袋公園、慢行系統、中央綠化帶等地設置14處靜態演繹點位,推出城市交響樂、街頭音樂會、默劇表演、刀馬旦、魔術秀等演繹,共計百餘場特色演出,豐富市民遊客街區遊覽體驗。

盛夏新民遊行 暑期開啟新篇

7月5日至6日開街活動精彩紛呈,包括特色巡遊、爵士樂演出、「長春記憶」主題市集、21處沉浸式場景以及集章打卡等118場活動。

據了解,改造後的街道兩側13處院落圍牆被打開,釋放出4.5公頃空間重歸城市,歷史建築也陸續開放,讓人們有機會走近歷史,觸摸歷史,感知歷史。

活動當日,新民大街歷史文化博物館的廣場上人頭攢動,長春歐亞商都、新天地購物公園、歐亞新生活購物廣場、歐亞三環、長春王府井奧萊凈月小鎮等多個綜合購物中心舉行了不同程度的讓利酬賓活動,在新民大街的各個角落開展「新民漫遊」街頭表演,演出不僅包括吉他,琵琶等樂器,更有默劇、街舞等多種形式的演出。

多種形式的精彩演出賺足市民眼球。(盧冶攝)

除此之外,造型各異的特色車隊吸引了市民的注意,仔細觀察,其分別代表了紅旗轎車、長客高鐵、長白山人蔘和長光衛星,生動的展示了吉林省在不同領域的特色和成就。

聚力謀劃 百天修繕

長春歷史文化博物館是新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的核心工程,由長春日報社舊址改建而成。歷經4個月改造,黃磚綠瓦的仿古造型與周邊建築相得益彰。夜幕降臨,點亮樓型燈的博物館更顯莊嚴厚重,成為街區「點睛之筆」。博物館開館後成為新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的主入口、遊客的集散地、長春歷史文化的講述者,是一座用科技賦能歷史、用藝術對話時空的「城市會客廳」。

消防部門在開街儀式上宣傳消防常識。(盧冶攝)

五大基礎展陳《新民更新》《長春故事》《長春時間》《城市之光——先生北上》《長春非遺》,從街區變遷到城市發展,從支援東北建設的精英群體到土生土長的非遺傳承人,訴說着長春人的奮鬥精神;特展區《古都對話》以七大古都為鏡,映照出中華文明的綿延脈絡。開館首日,便吸引數千名觀眾前來參觀。

市民劉先生說:「長春也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這次活動舉辦,讓更多人關注新民大街,關注老長春歷史,希望未來新民大街越建越好。」

在地深厚歷史 迎全新篇章

長春市新民大街的改建和重新開放,是長春城乃至東北人民在現代對歷史的回望;也是在歷史中向未來奮進的新嘗試。2024年底,新民大街被列為省、市重點城市更新項目。2025年2月,長春新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提升活化利用項目正式啟動。一百多個日日夜夜,新民大街和兩翼的桂林路、紅旗街商圈整體更新,長春歷史街道重新亮相。

「歷史文化」是近日被提及最多的詞。新民大街作為長春最古老的街區之一,被譽為「長春近代建築博物館」,大街兩側分布着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承載着長春的百年記憶,對歷史文化愛好者有很強吸引力。

新民大街的開街,不僅是一場城市更新的華麗亮相,更是歷史與現代的深情對話。

城不在久;有民斯興。一百餘天的修繕工程拆除了新民大街古老院落的圍牆,而在長春人的心中,他們對生活的熱烈嚮往,早已克服歷史的阻礙,將在未來書寫新的篇章。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