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富豪馬斯克上周六(7月5日)兌現諾言,宣布成立「美國黨」(The America Party),藉此反對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的「大而美」減稅法案。馬斯克宣稱成立新黨派旨在還人民自由,針對支持法案的共和黨議員發起中期選舉初選狙擊。《華爾街日報》等美媒分析,馬斯克將美國黨的策略集中在少數搖擺選區的關鍵席位,試圖攪局搶走共和黨和民主黨的選票。

特朗普於上周五美國國慶日,簽署「大而美」法案生效。在法案於國會艱難闖關時,馬斯克多次批評法案瘋狂且有破壞性,尤其不滿法案大幅推高聯邦財赤。馬斯克上周六在自家社媒X上,宣布成立美國黨參加明年中期選舉,「今天美國黨成立了,為了將自由還給你們。」
聚焦兩院搖擺席位
馬斯克較早前披露,美國黨初期聚焦約兩、三個參議院席位,以及8至10個眾議院選區,試圖透過這些競爭激烈的搖擺席位,成為國會的決定性力量。馬斯克認為現時國會兩院席位分布接近,這種精準策略可以影響重大立法,真正代表民意。
被問及為何對特朗普由愛轉恨時,馬斯克直言,「特朗普將(前總統)拜登時期已處於瘋狂水平的2萬億美元(約15.7萬億港元)財赤,擴大到2.5萬億美元(約19.6萬億港元),這將令國家破產。」他也強調,自己會力撐那些反對該法案的共和黨議員。有網民問到,美國黨會否「減少財赤、用人工智能(AI)或機械人對軍隊進行現代化改造、支持科技發展、減少對包括能源在內領域的監管」,馬斯克表示認同。
《華爾街日報》指出,馬斯克及其顧問尚未向聯邦選舉委員會遞交註冊文件。不過聯邦選舉委員會規定,除非新政黨的籌款或開支超出特定門檻,否則無需向委員會正式註冊。憑藉馬斯克的財力,新政黨也不會受資金短缺制約。在馬斯克的社會影響力下,美國黨可嘗試充當攪局者,在選情膠着的搖擺選區,甚至可能影響席位最終花落誰家。
共和黨人憂分散選戰資源
美媒《國會山報》報道,部分共和黨人認為馬斯克的威脅若成真,或在中期選舉選情對共和黨不利之際,再分散共和黨的選戰資源。共和黨長期金主比恩表示,他承認馬斯克對「大而美」法案的看法有道理,但他更擔心美國黨的出現,會迫使共和黨將資金和人力分散在各大選區,「我希望馬斯克不要這樣做,初選階段的爭執通常沒用,只會加強對手的力量。」
也有共和黨人稱,特朗普在共和黨內影響力巨大,黨內會齊心協力打擊阻礙特朗普議程的頑固分子,他們即使有馬斯克撐腰也無法勝選。共和黨大金主萊文稱,除非馬斯克能找到一批真正有號召力的候選人為美國黨背書,否則他將毫無勝算。
民調:40%美國人支持新政黨
馬斯克宣布成立「美國黨」引起各界討論。在他正式作出宣布前,有民調顯示40%美國人支持馬斯克建立新政黨,其中男性共和黨受訪者最踴躍,支持度達到約56%。
數據分析公司Quantus Insights於上周四(7月3日)公布的民調結果顯示,40%受訪者考慮支持馬斯克成立「美國黨」,38%受訪者表示不太可能支持,另有22%受訪者表示不確定。男性共和黨受訪者最踴躍支持建立第三黨的倡議,其中22.5%的人表示「非常可能」支持,約33.8%人表示「可能」支持;相反,男性民主黨受訪者最不支持這倡議,其中36.1%稱「決不可能」支持,約18.4%表示「不可能」支持。
不過Quantus Insights提到,「建立第三黨」這一想法通常在民調中表現良好,因此「40%受訪者支持」的結果可能會比實際支持高。
「美國黨」面臨6大挑戰
制度障礙
● 美國總統選舉採取「贏者全取」制度,對第三政黨並不友善。有學者表示美國缺乏多黨制或讓第三政黨運作條件,政黨必須贏得多數才能有所作為。
● 新政黨要在各州有聯邦候選人,須遵守各州獲取選票的不同規定。各州與聯邦選舉委員會對新政黨註冊有不同要求,也有自己門檻,例如居住條件、選民聯署等。
民意有限
● 美國兩黨體制之外的政黨長期存在,但在全國層面吸引力有限。上次有非共和或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贏得選舉人票已是1968年,當時獨立黨候選人華萊士贏得南方5州的選舉人票。
規模與策略
● 新政黨要投入明年中期選舉,需聚焦關鍵選區,左右國會整體,但馬斯克尚未點名具體目標選區。
● 有學者認為,馬斯克反對「大而美」法案立場,不足以構成一套長期政黨戰略。加上他旗下企業與聯邦政府簽訂大量合約,或削弱其訴求力量。
潛在分歧
● 新政黨政綱構想類似「中間派」主張,但學者對馬斯克能否組成具凝聚力的群體存疑。即使民眾對現有政黨失望,但不代表馬斯克擁有真正基本盤。
政治盟友
● 馬斯克退出聯邦政府、與特朗普及國會共和黨人決裂,在共和黨內的影響力正在減弱。儘管他財力雄厚,但建立新政黨需「瞓身選民」,不是錢能買到。
馬斯克耐性
● 學者懷疑馬斯克能否忍受讓候選人取得選舉資格的繁瑣程序、且最終仍會落選的現實。馬斯克篩選候選人的方法存疑,若他讓太多人參選,最後或讓自己難堪。
「大而美」法案打斷美加環保合作 衝擊加能源政策
(特約記者 成小智 多倫多報道)加拿大總理卡尼極力爭取在7月21日前,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達成貿易協議,但特朗普上周五(7月4日)簽署旨在扼殺美國未來清潔能源發展計劃的「大而美」法案,標誌着美、加兩國在應對氣候危機方面朝着同一方向前進的協作關係告終,直接對加拿大的環保和能源政策產生影響。

危及加建造業175萬職位
特朗普力推的「大而美」法案,涵蓋大幅削減發展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及取消電動車免稅方案,將會阻礙北美洲未來10年的環保和能源發展。卑詩大學氣候和能源政策教授霍伯格表示,「大而美」法案打斷了美加在加強氣候政策和清潔能源轉型方面所取得的進程。能源專家指出,美國前總統拜登在任內通過的環保免稅項目於今年終止,將會造成嚴重後果,可能導致美國建造業失去超過100萬個職位。加拿大建造業亦因此受到拖累,將會危及175萬個建造業職位。
環保能源分析師表示,北美洲有大量預期在未來1年動工的太陽能和風能項目,將會因「大而美」法案而無法動工。他們批評特朗普一面倒支持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產業,最終可能導致美國氣候危機惡化。「大而美」法案取消新電動車及二手電動車購買者的免稅優惠,不但抑制美國人購買電動車的意欲,還影響加拿大車商減少生產電動車。加拿大全球事務研究所副所長卡爾南表示,美國取消購買電動車免稅待遇,對加拿大構建一體化電動汽車供應鏈的構想不利。
卡尼推動加拿大成為「能源超級大國」,但與特朗普不同的是,卡尼政府對建造能源基礎設施採取「全面」發展的方針,而非美國僅僅關注化石燃料。根據加拿大新通過的「國家建設項目」,聯邦政府決定同時推進傳統能源、環保能源和再生能源發展項目,將會吸引來自外國的投資,尤其是力推環保意念的外資人工智能公司,對加拿大擁有豐厚的水力發電資源感興趣。

相關閱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