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入夏以來高溫肆虐,令老舊的美國電網承受巨大壓力。路透社報道,近期遭受嚴重熱浪衝擊的美國東部批發電價飆升,而電網營運商亦已要求發電站提高供電能力。國際投資銀行高盛發表報告,警告美國今夏多個地區或將出現輪流停電和電價暴漲的現象。

路透社指出,隨着美國東部廣泛地區於6月下旬開始受熱浪侵襲,電力供應變得緊張。波士頓批發電價於6月23日從每兆瓦時不到50美元(約393港元),飆升至超過400美元(約3,140港元),而一兆瓦的電力可為約800戶家庭供電一天。紐約州電網營運商紐約ISO亦報告,紐約市區批發電價已飆升至每兆瓦時600美元(約4,710港元)。紐約另一家大型電力公司亦被迫停止供電,導致數以千計紐約家庭和企業陷入停電狀態。

能源部發布緊急命令

美國能源部其後發布緊急命令,要求特定發電機組在持續的極端天氣條件下,以最大發電輸出水平運行,以減輕整個美國東南部地區因高溫而導致的停電風險。監管機構北美電力可靠性公司早在入夏前,就已在年度夏季供電評估報告中預警,稱「多達8,900萬美國人今夏可能面臨電力供應不足」。老舊電廠的關停,以及高溫天氣用電需求激增,均可能導致美國今夏電力供應出現緊缺。

高盛經濟團隊在最新報告中指出,美國電力需求近年來持續快速增長,年增速預計將達到2.5%,到2030年仍將保持高位。然而支撐電網穩定的天然氣和燃煤電廠等可控能源的建設速度卻嚴重滯後,風能和太陽能雖迅速擴張,但受制於天氣,難以在用電高峰期難穩定提供支持。

今年或跌破電力儲備安全線

報告指出,美國今年將跌破行業建議的20%電力儲備裕度安全線,全國有效備用容量預計到2027年將降至14%,而一旦儲備裕度低於15%,電網可靠性風險將急劇攀升。

報告預測未來數月備用發電容量嚴重不足,尤其是負責美國大西洋沿岸中部州份的PJM電網、負責美國中西部地區的MISO電網,以及負責得州的ERCOT電網等主要電網區域內,供電短缺可能會引發輪流停電現象。這種情況亦極可能推動電價大幅上漲,進一步加重消費者的經濟負擔。這並非首次有機構對美國電網穩定性提出警示,PJM在5月初已警告今夏存在供電缺口風險。

電力市場緊縮將帶來多重後果,包括價格波動加劇、投資方向轉向儲能與發電設施、消費者需提前做好風險管理,以及政策層面或將重新審視煤炭關閉和天然基礎設施審批問題。高盛分析師建議採取監管行動,來防止進一步的煤電關停,並加速天然氣基礎設施的許可審批流程。

小範圍短時間停電或成美新常態

美國紐約市於6月下旬的熱浪中,電網負載被推至臨界點。根據電力公司聯合愛迪生統計,其間約有3%用戶、即約11萬人平均停電約4小時,受影響區域遍布五大行政區。專家指出,隨着氣候變遷導致極端高溫日益頻繁,而老舊基礎設施與化石燃料機組加速退役,類似的「小範圍、短時」停電恐成為酷暑下的新常態。

聯合愛迪生的數據顯示,6月23日最多同時有1.2萬戶停電,該公司當天在皇后區東南部及布魯克林臨水地帶緊急調降電壓8%,以保護設備、避免大面積跳電。翌日氣溫飆至約攝氏37.7度時,該公司一度呼籲市民暫停使用洗衣機、乾衣機和微波爐等高耗能設備。

聯合愛迪生指出,高溫期間停電與部分地下配電線過熱有關,表示在過去十餘年來最嚴酷的高溫中,仍為97%用戶維持供電,「我們會在尖峰時段於特定社區精準降壓,以立刻降低設備負荷並避免更大範圍停電。」聯合愛迪生近期已開放官方網站的申訴表單,讓在24小時內有遭遇逾12小時停電的居民可填寫索賠,最高可獲得580美元(約4,552港元)。

氣象服務公司AccuWeather的夏季展望顯示,紐約市直至8月份將維持高於平均氣溫,可能出現多達16天高於約攝氏32度的酷暑天。哥倫比亞大學全球能源政策中心高級研究員蓋伊表示,「若缺乏穩定且可靠的新電源,來應對這些極端變數,停電事件將只會愈來愈常見。」蓋伊提醒市民,「今年、明年以至未來數年,極端熱浪只會更常見,發生時間也更早。紐約民眾必須開始規劃備援方案,並提升居家能源效率。」

能源基礎設施評級降至D+ 趨近使用壽命終點

美國能源需求不斷增加,為老舊的電網帶來壓力。長期關注美國基礎設施狀況的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ASCE),在今年的《美國基礎設施報告卡》中,將美國能源基礎設施從2021年的C-等級,降至現時的D+。評分等級D意味着基礎設施狀況大多數處於標準以下水平,且已趨近使用壽命終點。

美國能源需求正經歷20年來的最高增長,ASCE預測,到2030年夏季和冬季,美國峰值用電需求可能較目前水平分別再飆升15%和18%。而快速發展的電動汽車和人工智能(AI)數據中心業務,亦大幅推升用電需求。報告指出,到2030年,僅這兩項業務的用電需求,就將從2022年的17吉瓦飆升至35吉瓦。

美國此前通過《基礎設施投資和就業法案》(IIJA)和《通脹削減法案》(IRA),為清潔能源和電網建設分配巨額資金。但ASCE指出,各州可再生能源組合標準和聯邦脫碳舉措,結合不斷激增的能源需求,令能源行業的資金捉襟見肘。報告指出,即使IIJA和IRA規定的資金水平,能在2026年屆滿時得到重新授權,能源行業到2033年仍面臨5,780億美元(約4.5萬億港元)投資缺口。而法案到期時未能獲得重新授權,那麼這一缺口到2033年將攀升至7,020億美元(約5.5萬億港元)。

《紐時》:降低民眾生活質素 削弱美全球經濟競爭力

美國電力需求激增,但能源基礎設施老舊亟需維修和更換。《紐約時報》發表評論文章,指出美國正陷入基礎設施危機,悄無聲息地降低美國民眾的生活質素,削弱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競爭力。

《紐時》形容美國電網陷入捉襟見肘的境地,北美電力可靠性公司(NARC)的數據顯示,去年冬季約三分之二地區面臨停電風險。輸電路線不足,無法將電力從產能過剩區域輸送到需要的地方,令現時高度依賴機器運轉的社會,隨時可能陷入因停電而導致經濟癱瘓的局面。

「21世紀使用20世紀工具」

文章指出,美國前總統拜登曾試圖改善輸電計劃,並為此動用數千億美元聯邦資金,但受重重阻力,令能源部等部門的關鍵資金撥付被推遲。現任總統特朗普上台後又推動取消數十億清潔能源稅收減免,並試圖收回涵蓋投資清潔能源的《通脹削減法案》(IRA)未動用的資金。投資者信心因此遭受打擊,加上開發商暫停合同,令有助提高能源韌性和效率的清潔能源項目陷入困境,導致美國今年已有超過1.3萬個清潔能源工作職位流失。

《紐時》表示,這些因素令美國在全球競爭中落入下風,如果不採取行動改善,「將只能在21世紀的世界中,使用20世紀的工具。」

「大而美」法案阻清潔能源發展 嚴重打擊供電能力

美國總統特朗普已簽署「大而美」減稅法案,形容這是美國取得的前所未有勝利。但專家指出,這對於美國電力行業來說並不值得慶賀。美國太陽能產業協會行政總裁霍珀表示,該法案將導致電費上漲、製造業工廠關閉及美國數千個建築業職位流失,並削弱電網。

電力成本上升

在「大而美」法案中,所有在2027年底前未上線的清潔能源項目的稅收減免將被取消,而2026年6月前動工的項目則仍可享受稅收減免。對於清潔能源行業來說,稅收減免是其控制項目成本的關鍵支持,一旦失去這財政資源,行業可能面臨嚴重危機。霍珀因此警告,「大而美」法案將破壞美國的能源未來,並影響推動美國經濟發展和加強國家安全的產業,從而打亂美國在科技競賽中的節奏。

根據標普全球商品洞察的預測,美國清潔能源行業或將大多數項目的完工期限提前至2027年,但這可能導致未來10年美國清潔能源項目的建設減少約20%。而根據美國能源部的數據,可再生能源佔去年美國新增發電量近90%。標普全球氣候市場與政策分析主管卡拉馬卓克表示,清潔能源項目減少20%,意味着美國的新裝機容量差不多將減少20%,這將導致美國電力成本上升。

《紐約時報》知名專欄作家弗里德曼亦對「大而美」法案表達強烈不滿,認為其嚴重破壞美國能源戰略與未來發展,其中大幅削減太陽能、風能和電動車的稅收優惠,與全球加速發展再生能源的趨勢背道而馳,嚴重削弱美國的供電能力。

弗里德曼指出,在耗電巨大的人工智能(AI)時代剛來臨之際,「美國總統及其政黨竟作出可想像到最嚴重的戰略性自我傷害行為之一。」他強調太陽能、風能和電池這樣的可再生能源,是增強電網容量最快且最廉價的方式,但法案的支持者卻把這些能源打上了「自由派」的標籤。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