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靜怡 從化報道)最近內地電視劇《長安的荔枝》熱播,唐朝皇帝為吃一顆嶺南的新鮮荔枝,耗費的人力物力不計其數。而在這個熱浪滾滾的夏天,一顆顆清甜新鮮的荔枝背後,是一場從採摘到鎖鮮的科技之戰。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荔枝圖序》中寫道:「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今年廣東迎來荔枝大豐收,如何讓這份短暫的鮮美走得更遠、賣得更久?香港文匯報記者來到廣州從化的荔枝種植基地實地走訪,穿行於果園中,讓人最震撼的不是滿樹荔紅,而是一系列「黑科技」:從無人機巡園到AI診斷病蟲害、從品種選育到冰水保鮮處理,每一步都十分有「未來感」。

●中山大學飛鳥智慧巡園系統為農戶巡邏果園。圖為接入飛鳥系統的無人機。香港文匯報廣州傳真

走進從化荔博園,目之所及盡是果實滿掛的荔枝樹,撲鼻而來的果香沁人心脾。這片果園,總共超過1萬株荔枝樹,荔枝分批成熟,管理壓力不輕。「但好在,我們早就不是單靠工人的一雙手了。」廣州市從化荔枝產業研究院院長、華隆果菜保鮮有限公司董事長歐陽建忠說。

實時顯示數據 精準識別成熟度

來到荔博園的智慧中控平台前,果園內一棵棵荔枝樹的俯瞰圖依次排列,每棵樹的掛果密度、葉片狀態、病蟲害跡象等一目了然。平台右上角,還實時顯示果園的空氣溫度及濕度、光照強度等多項數據指標。

●從化荔博園內,智慧果園精準管控平台在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荔枝樹的情況。

「我們與華南農業大學聯合開發了這個荔枝智慧平台,通過AI識別技術與無人機數據採集,判斷花期、果期、病蟲害風險,甚至可以提前預估每畝地的增產幅度。」從化荔枝產業研究院技術總監邱皓烽說,系統通過無人機飛行拍攝採集數據,還能精準識別荔枝成熟程度,連「哪一棵荔枝樹可以馬上採摘」,系統都能標註出來。

●從化荔枝產業研究院技術總監邱皓烽在介紹這個冰水噴淋機器。(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靜怡 攝)

沿着小路繼續往前走,香港文匯報記者看到遠處一支機器人科研團隊正對着荔枝樹調試設備,邱皓烽遠遠地向團隊揮手打招呼。他們是來自華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的團隊,正在為機器人採摘荔枝進行調試。歐陽建忠笑說,「過去靠人跑全園,現在無人機24小時不間斷工作,連晚上也能『上崗』。我們還在試驗機器人自動採摘,這些數據系統就是在為它們『鋪路』。」

昔耗兩小時風冷降溫 今10分鐘鎖鮮

果園不遠處的田頭車間,一台約一人高的長方形的冰水噴淋機器正在高速運作,冰水如薄霧般均勻噴灑到剛採摘的荔枝表面,香港文匯報記者嘗試把手放到機器裏,冰霧灑到手背,帶來一股透心涼感。

「這是零下5℃的冰水,很冷的。」邱皓烽說,剛採摘的荔枝,果心溫度通常在30℃左右。「機器通過零下5℃的冰水混合物,僅需10分鐘便能將果心溫度降至5℃。這樣荔枝在常溫下可保鮮72小時,冷鏈下則可保鮮28天。」他說,「以往靠風冷降溫需一到兩小時,果肉會變軟、風味流失。現在10分鐘鎖鮮,能最大程度保留荔枝的甜香和清爽。」

「荔枝其實是很嬌貴的水果,極難保鮮,稍有不慎即『變色失鮮』。」廣東省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廣東省荔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王惠聰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他們研究荔枝保鮮將近40年,發現荔枝冷鏈保鮮的關鍵在兩點:一是控溫,二是控濕。

「荔枝怕熱,但也怕冷。一高溫,果肉很快變質。一濕水,皮就褐變發黑。」她表示,荔枝一般短期運輸需用10至20℃的預冷技術,出口歐美市場則需以4.5℃儲存30天以上,通過檢疫要求;濕度亦需精準控制,防止水分附着在果皮導致褐變。

新品種「仙桃荔」 常溫可保存8至10天

王惠聰說,荔枝品種亦影響保鮮和運輸性能。傳統品種如糯米糍、桂味雖香甜,但很容易色變,運輸半徑有限。而新近培育的「仙進奉」「井崗紅糯」品種,則以耐貯運、貨架期長見長。廣東近年亦育出新品種「仙桃荔」「巨美人」,兼具風味與耐儲運性,逐步推向市場,已在廣州從化等地推廣種植。

作為國家荔枝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生產試驗基地,從化荔博園正是培育仙桃荔的種植基地。「來,嘗一個!」歐陽建忠向香港文匯報記者遞了一顆他們培植的仙桃荔。仙桃荔枝個頭比雞蛋還要大些,拿到掌心裏有沉甸甸的感覺。果皮紅中帶青,果肉厚實,晶瑩剔透,咬一口汁水豐富,口感冰涼,酸酸甜甜的比起純甜的味道更讓人食慾大增。

「這是我們花了15年培育的成果,目標是『全世界單果最大的荔枝』,關鍵是它耐儲運。」歐陽建忠解釋,傳統荔枝嬌嫩、保存期短,仙桃荔皮厚結實,即使不進冷藏,也能常溫保存8至10天。他說,明年仙桃荔有望大規模上市,這將為廣東荔枝出口提供新選擇,到時香港市民也能品嘗到,「今年是荔枝『豐年』,我們通過科技讓荔枝變得不再『嬌氣』。甚至有部分優質果已經『入冬眠』,等待秋冬時節再回市場與街坊見面。」

「鮮如現摘」甜蜜出海 荔枝「飛上」全球餐桌

世界荔枝看中國,中國荔枝看廣東。在全球市場,每三顆荔枝就有一顆是廣東的,全國每兩顆荔枝就有一顆來自廣東……。荔枝,正從「嶺南佳果」躍升為「世界名片」。隨着冷鏈物流和智能分揀技術的發展,這種「鮮如現摘」的甜美味道,正穿越時間與國界,飛上全球餐桌。

凌晨5點,東莞果農在田間採摘帶着晨露的新鮮荔枝。完成篩選與預冷處理後,這批荔枝被裝進泡沫箱,加冰密封,在全程GPS溫控系統監控下,啟動「以小時計」的生鮮出海旅程:上午10點,順豐快遞員準時到場打包發運;這批荔枝隨後搭乘當晚10點半的順豐自營貨機,從機場直飛新加坡;翌晨8點45分,荔枝已抵達消費者餐桌前,歷程不足30小時。

既拓中東市場 又「一日達」京津冀

「這次共出口荔枝1噸。」東莞市澤景果品市場錢淑敏表示,「今天我們從東莞發車,6,000公里外的迪拜,也能嘗到嶺南荔香。」為保障「枝頭鮮」延續至「舌尖甜」,澤景公司在2022年底建成了東莞市荔枝銷售配送中心,推動本地荔枝「從產地直通機場」,顯著提升了庫存周轉效率。

今年不少廣東企業荔枝出口量明顯上升,位於佛山高明的中荔農業集團就是其中之一。該公司董事長陳耀華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我們今年新開拓了中東市場,包括卡塔爾、阿曼、沙特阿拉伯等地,今年出口量預計超過5,000噸,增長超過兩成。」

在「走出去」的同時,廣東也着力補強「第一公里」短板。目前,廣東已建成1,700多個產地冷藏保鮮設施,並積極推廣超低溫冷凍鎖鮮技術,實現荔枝「一日達」京津冀。

【特稿】「95後」新農人:果園穿梭 日換五件衫

盛夏的從化,陽光燦爛。「太忙了!你看,我今天已經換了第五件衫啦!」荔枝豐收季節,邱皓烽一邊笑着,一邊用手扯了扯剛換上的紅色T恤,衣角還有點濕。他是從化荔枝產業研究院的技術總監,今年不過28歲,是標準的「95後」。雖然他是搞科研出身,但種樹、搬貨、試菜、拍直播樣樣上手。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他不僅全程帶隊介紹果園情況,還熟練地幫助香港文匯報記者拍攝,甚至錄製前還幫忙倒數「3、2、1」,然後馬上進入狀態,對着鏡頭從容講解。他可以一口氣報出糖度和酸比,亦可以用很生動的語言介紹荔枝的品種和口味。

大汗疊細汗 「粒粒皆辛苦」

採訪時,邱皓烽帶着香港文匯報記者穿梭果園,邊走邊說,汗水沿着額角滑落,衣服在陽光下濕了乾、乾了又濕。「我們這棵樹,是在做一個新品種,叫『新球蜜荔』,你別看皮青青的,其實是青荔枝品種,甜度高、風味特別。」說着,他熟練地從枝頭摘下一顆遞來,未熟的荔枝卻清甜爽口,有一種特有的清新。

「這一棵是我們培育的『井崗紅糯』,果實外形似心形,又靚又好食。」他一邊講解一邊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荔枝可以拍個特寫,「心形的荔枝,很有特點。」他的普通話夾着幾分從化腔調,但講起荔枝的品種、成熟期、糖酸比,頭頭是道。「預計7月15號大量上市,跟其他地區的荔枝錯峰,香港市民感興趣可以七月中上來採摘。」遇到的每一棵荔枝樹,他都可以信手拈來,介紹得頭頭是道。一陣風吹來,果園的荔枝樹沙沙作響,他抬頭看了看枝頭,順手扶了扶一根被壓彎的枝條,十分細心。

這次採訪讓香港文匯報記者印象深刻的是,荔枝種植園內原來有不少年輕農人,他們有的操作無人機,有的在研發採摘機器人,有的就像邱皓烽這樣留在田間做研究和提供技術指導。望着他們大汗疊細汗的背影,再看着手上鮮紅的荔枝,真是「粒粒皆辛苦」。

精準掌握採摘窗口 合理避開極端天氣

今年嶺南荔枝大豐收,惟高溫暴雨等極端天氣頻發,為荔枝的採摘與保鮮帶來不小挑戰。「每逢荔枝成熟期若遇連續十天以上陰雨,果皮極易在樹上發病,褐變、腐爛顯著加劇。」廣東省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廣東省荔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王惠聰指出,精準掌握採摘窗口,合理避開極端天氣,成為現代荔枝產業的重要課題。

「現在天氣預報精度提高了,我們會通過技術體系平台,第一時間把採摘建議傳遞給果農,指導他們在適宜的『黃金時段』搶收果實。」王惠聰表示,在果園管理層面,科研團隊已經鼓勵果農採用「控高控冠」栽培方式。「荔枝樹其實不是樹越大越好。」王教授說,「太高的樹,採摘費時費力、效率低下,果子掛樹時間長了,反而更易受雨水侵害。」

從化荔枝產業研究院技術總監邱皓烽亦指出,果園在採摘環節會嚴格把控時間。「我們的標準是早上5時30分到9時30分之間採摘荔枝。」他解釋,若超過上午10時採摘,陽光曝曬會使果實產生「田頭熱」,「溫度升高後果皮的呼吸作用加劇,後續褐變速度會加快,影響新鮮度和保質期。」此外,雨天採摘更是大忌。「採摘前一兩天必須是晴天,否則就要等雨過天晴後才能採摘。」邱皓烽強調,「如果剛下過雨就去摘,荔枝果皮含水率高,很容易在途中發霉。另外不少荔枝品種果皮更厚,更能熬得住風吹雨打,暴雨天損失也不會太大。」

 

責任編輯: 孫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