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美國將對緬甸加徵高關稅,新興集團擬將當地工廠外遷越南或者馬來西亞。 香港文匯報深圳傳真
●嘉瑞用不到兩年時間將墨西哥工廠擴至600人規模。圖為該廠自動化車間。 香港文匯報深圳傳真
●AMP創始人李寶昕在越南投資設立的製衣廠,今年以來訂單增長20%。 香港文匯報深圳傳真
●新興集團董事長何廣健稱,7月上旬美國確定對東南亞國家關稅後,便會決定搬遷緬甸工廠至哪個國家。 香港文匯報深圳傳真

緬甸被徵高關稅難以為繼 考察越馬謀發展穩美單

在緬甸開廠已經12年的港商何廣健已近七旬,如今又將面臨人生中的第三次抉擇。7月上旬美國「對等關稅」暫緩90天的窗口期結束後,其緬甸工廠出口美國的產品很可能將恢復加徵44%的關稅。為此,他憂心忡忡並開始尋找其他低稅率國家,計劃將緬甸工廠遷移過去重新建廠,以穩定美國客戶的訂單。近數個月來,何廣健硬着頭皮馬不停蹄前赴越南和馬來西亞考察,「這麼大年紀還要奔波重新建廠,太累了。」他深知關稅戰中每一步都關乎企業的未來生死存亡,而未來美國對東南亞的關稅政策走向,將決定這家企業的命運。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昌鴻 深圳報道

在深圳從事塑膠花袋生產的港企新興集團董事長何廣健,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迎來人生的第一次抉擇,將香港工廠搬至深圳。因為內地人工和土地成本低,公司搭上中國高速發展的快車,規模越做越大,2010年高峰期年出口額達數億元人民幣,賺得盆滿缽滿。隨後何廣健又面臨人生第二次抉擇,因2010年後廣東推出騰籠換鳥政策,加之當地生產和勞工成本不斷上漲,工廠利潤不斷被侵蝕,許多企業外遷東南亞和遷至其他省市。

投資深圳緬甸皆趕上快車

2013年緬甸正值昂山素姬領導的全民盟執政,獲得歐美國家支持,當地土地、租金和人工便宜,當時仰光附近工廠員工月薪僅合500元至600元人民幣,只是深圳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於是何廣健斥資300多萬元人民幣在仰光附近租了一家華人的廠房,面積約7,000平方米,生產塑膠花袋,主要出口美國、歐洲和日本等。此後8年,何廣健在緬甸工廠獲得與內地工廠同樣豐厚的回報,投資早已回本,並且獲利是投入的很多倍。

不過,好時光也會很快過去,2021年緬甸爆發政治事件,軍方重新接掌國家權力,局勢持續緊張,示威浪潮持續,並受到歐美制裁。在此不利因素影響下,當時一些民眾借機打砸搶燒中資企業,差一點一把火將何廣健的工廠燒掉。此時身在緬甸的何廣健說他驚出了一身冷汗,幸好通過當地員工與鬧事帶頭人談判,並給了許多錢後才倖免於難。

與許多在緬甸經營虧損或撤離的中資和港資企業相比,何廣健緬甸的工廠仍算是十分幸運的,一直穩定經營,去年產值達數千萬元人民幣。今年以來,工廠旺季時擁有300多名員工,產品大部分出口美國,業務佔比達五成,關稅也不高,只有約10%,其餘產品則出口到歐洲和日本等地。

緬甸乏條件與美關稅談判

今年4月初,美國總統特朗普推出對等關稅,緬甸被加徵44%的關稅,因為有暫緩90天的窗口期,其間只加徵10%關稅,較目前中國對美出口加徵關稅低了20%,因此,大量中國訂單轉移到緬甸工廠,多得應接不暇。不過,令何廣健擔心的是,7月上旬窗口期即將到期。「如果仍是44%就做不下去了,只得搬遷。當前,緬甸對美國貿易雖有一定順差,但在與美國的關稅談判中卻毫無籌碼,緬甸既沒有什麼錢購買美國大量商品,也沒其他條件跟美國談判,高額的關稅會令訂單大幅縮水。」何廣健無奈感嘆道。

如今近七旬的何廣健又面臨人生第三次抉擇,準備搬遷緬甸工廠。在越南的香港廠商朋友介紹下,何廣健在5月中旬去了越南胡志明市考察一周,了解當地土地價格、廠房和原材料供應等,並對投資當地比較看好。他解釋指:「因為越南會大量購買美國商品如飛機等,因而美國對越南加徵的關稅可能有一定下降。現在美國對越南加徵關稅是46%,較馬來西亞高出了22%。因此,我還準備去吉隆坡考察,將兩地投資環境進行對比。到7月上旬美國確定對兩國加稅,將會選擇搬遷工廠到稅率相對較低的國家。」

不管是越南還是馬來西亞,何廣健均準備將緬甸工廠退租搬遷,計劃在新地方買地,建4,000平方米廠房,投資約800萬元人民幣。

為老員工深圳廠小虧照開

至於其深圳工廠,何廣健表示,目前訂單主要來自歐洲和日本,已沒有美國訂單了。而且,因成本較高及訂單不充足,現時工廠只獲微利,但「許多員工與我一起打拚二三十年,不忍心關閉工廠後導致他們失業。能夠堅持就會繼續做下去,不出現大的虧本還會正常經營」。

面對複雜的關稅局勢,何廣健將公司日常運營交給太太和大兒子管理,自己專注於把握公司發展方向。他深知關稅戰中每一步都關乎企業的未來生死存亡,而未來美國對東南亞的關稅政策走向,將決定這家企業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