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羊」助力塔拉灘不毛之地變為新能源重鎮。(記者李陽波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李陽波 青海報道)「10多年前,這裏還是一片不毛之地。想種田,沒水,想放牧,沒草。而現在當地民眾卻因為光伏發了『羊』財。」6月底的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塔拉灘晴空萬里,看着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一眼望不到頭的太陽能光伏矩陣,青海省海南州綠色產業發展園區管理委員會主任安峰軍感慨不已。在接受香港媒體青海考察團集體採訪時安峰軍表示,當地依託豐富的太陽和水能資源,先後建設「世界最大裝機容量的光伏發電園區」和「世界最大裝機容量的水光互補發電站」,並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的成功認證。「目前世界首條全清潔能源特高壓直流輸送通道『青豫直流』已經實現滿負荷送電,累計向中原地區輸送『綠電』超680億千瓦時。」安峰軍告訴記者,「珠港澳地區」輸送通道已納入「十五五」規劃,屆時來自海南州的綠電將有望直送香港。

「世界最大裝機容量的光伏發電園區」和「世界最大裝機容量的水光互補發電站」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的成功認證。(記者李陽波攝)

「光伏羊」助力戈壁變為新能源重鎮

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東南部的青海省,水豐、光富、風好、地廣。其中包括長江、黃河、瀾滄江在內的眾多江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達2187萬千瓦。此外,得益於光照時間長、光照強度高,太陽能可開發量超過35億千瓦,風能可開發量超過7500萬千瓦,青海新能源綜合開發條件居全國首位。

「我們所在的塔拉灘,10多前可不是現在這個樣子。那時候,當地廣泛流傳着一句順口溜: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看着塔拉灘前後兩幅對比圖,安峰軍說,這句順口溜一點也不誇張,那就是當地那個時期最真實的寫照。「由於塔拉灘周圍以戈壁為主,降水稀少、日照強烈,加上過度開墾,總面積2136平方公里的塔拉灘,98.5%的區域淪為不毛之地。每逢大風天氣,黃沙蔽日,遮天蔽日的沙塵甚至影響到百公里外的城鎮。」安峰軍表示,塔拉灘肆虐的風沙不僅嚴重影響當地居民生活,還對周邊青海湖濕地、龍羊峽庫區乃至黃河流域的生態安全構成威脅。

「珠港澳地區」輸送通道已納入規劃,屆時來自海南州的綠電將有望直送香港。(記者李陽波攝)

據了解,塔拉灘的轉變源自2012年,當時中國首個千萬千瓦級太陽能發電基地落戶這裏,在科研工作者和當地牧民的共同努力下,「光伏羊」橫空出世。「簡單說就是鋪設的光伏板有效降低了地面風速,減少了土壤水分蒸發,為植被生長創造了有利條件。然後種植草後,一方面改善了生態,另一方面板下養羊,又幫助當地民眾致富。」據安峰軍介紹,在「光伏+生態+鄉村振興」「光伏+生態+畜牧業」等創新模式下,塔拉灘風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發量減少30%,植被覆蓋度三年間達到80%,曾經的不毛之地處處都是勃勃生機。

青海省海南州綠色產業發展園區管理委員會主任安峰軍接受記者採訪。(記者李陽波攝)

水風光儲熱「五子登科」創新發展

除了「光伏羊」,當地創建的水光互補模式,也成為全國新能源產業的典範。據介紹,青海海南州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雖然光照資源豐富,但光伏本身是不穩定電源,間歇性、波動性明顯,輸電質量難以保障。「這個時候,我們豐富的水資源就排上了用場。」安峰軍用一個最簡單的比喻向記者介紹了這種創新模式。「白天有陽光時,用光伏發電,晚上沒了太陽,水力發電就補充上來了。」安峰軍表示,通過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水光互補」技術,光伏發電一旦減少,水電機組能在極短時間內提高發電功率,接力將光伏電調整為均衡、優質、安全的穩定電源送入電網。

截至2024年底,海南州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一區兩園)清潔能源併網裝機達到3066萬千瓦。(記者李陽波攝)

據悉,目前青海海南州正全力推動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建設邁上新台階。海南州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一區兩園),總規劃面積4609.6平方公里,其中:光電園區609.6平方公里,風電園區4000平方公里。截至2024年底,清潔能源併網裝機達到3066萬千瓦,實現了「三個千萬千瓦級」目標,形成了水、風、光、儲、熱「五子登科」清潔能源發展新格局。

「青海省,以及海南州目前已經實現100%『綠電』供應,我們目前最大的任務就是如何把發出來的『綠電』送出去。」安峰軍告訴記者,港珠澳地區通道已經納入「十五五」規劃,未來隨着項目的落地,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香港居民就能同上來自青海的「綠電」了。

責任編輯: 孫佳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