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站】這座1937年投入運行、伴隨通化88載的老站,迎來了最後一個客運清晨。網上圖片

(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冶、林凱 吉林報道)6月的最後一天清晨,K7385次列車緩緩駛入吉林通化老火車站一號站台,隨着列車緩緩停靠,這座1937年投入運行,伴隨通化88載的老站,迎來了最後一個客運清晨。88年前,通化上空第一次響起了汽笛聲。在抗美援朝時期,它更成為聯通前線的鋼鐵運輸線。88年後,在一聲深沉汽笛中,客運員和乘客們送別這座老站,一座新的客運樞紐即將投入使用。

通化站曾被譽為「長白山下紅旗站」,榮獲鐵道部「全國客運部門十面紅旗」稱號。其地理位置特殊,是梅集線、渾白線、通灌線、四梅線、鴨大線、瀋吉線交匯處,可以說吉林省東南部地區的全部客運線都聚焦於此,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更成為通往前線的「生命通道」。

●6月30日,旅客在新通化站拍照留念。新華社

885鐵路職工自願赴朝參軍

1950年7月27日,通化站正式承擔抗美援朝軍事運輸重任。運輸量急劇上升,晝夜接發列車數量從之前的30多列增至80多列。全站上下以驚人的效率投入戰鬥,僅用三天時間便安全組織首批軍列54列,編組解體車皮3,390輛。後方支援同樣感人至深:每天有500多名休班職工自願出勤,600多名職工家屬自發參與洗衣、送水、做飯,軍民同心。

1951年3月31日,美軍出動40餘架次飛機炸毀鴨綠江鐵路大橋及多座浮橋。通化地區民眾組織搶修隊伍冒着風險作業。為維持運輸,搶修並增設了多種類型的浮橋,包括用於通行軍用卡車的鐵軌浮橋、隱蔽式浮橋以及簡易人行浮橋,有效保障了這條「生命線」的持續運轉。

據統計,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通化站辦理入境空車、重車、破損車51,782輛。通化鐵路分局職工先後有885名職工自願赴朝參軍,其中14名職工光榮犧牲,用鮮血和生命築成了「打不垮、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

通化位置示意圖

新老員工站好最後一班崗

站台上,氣氛莊重而不捨,即將退休的客運員魏秀春,身着整潔制服,目光深情地掃過熟悉的站台。「從燒煤取暖到全車空調,從大包小包擠上下車到如今的電子檢票……時代在變,我們服務旅客的初心從未改變。」魏秀春在老站完成了他人生中最後一班崗。18歲入職、堅守崗位42年作為通化站42年變遷的「活字典」,他見證了這裏從平房到現代化候車樓的巨變,從笨重的鐵剪子檢票到便捷的電子刷臉閘機。「這裏的一草一木我都熟悉。」魏秀春說。

年輕的00後客運員高銘嬌,佩戴閃亮路徽,整理制服,精神抖擻。「站好最後一班崗,在新站我會以更飽滿的熱情服務旅客。」年輕的臉龐寫滿承諾。

承載鄉愁記憶 市民趕來送別

候車廳旁有一面復古的照片牆,80多年的歲月故事都濃縮在泛黃的照片裏。儘管趕車的人們大多行色匆匆,但仍有許多人願意停下腳步與之合影留念。在紀念牆,很多人寫下的真摯話語讓人淚目:「從1981年至2025年的44個年頭裏,我無數次從這裏中轉、出發,很捨不得」「通化站承載着我求學追夢的回憶,今年剛好畢業,很巧趕上最後一個春運,希望都能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我知道,沒有下次再見吧。歸途的風一直颳,別害怕,世界會在你腳下」……停運當天,不少市民特地趕來送別。土生土長的張女士說:「約了老朋友來體驗最後一班車,老站讓我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王女士表示:「老站承載着全市人民的出行和對繁榮的貢獻,今天是懷着戀戀不捨的心情來告別的。」

●市民為通化老火車站的「末班車」告別送行。香港文匯報長春傳真

新站規模更大 運輸效率提升

城市如列車,車輪滾滾向前。老站謝幕,新站登場。

隨着K7522次列車從站台緩緩駛離,這座擁有88年歷史的通化老站正式停止客運服務。與此同時,功能齊全、設施先進的新通化站開啟運營,吉林東南部鐵路事業翻開新篇章。

●【新站】6月30日,由中鐵十四局承建的瀋白高鐵通化站開通運營。圖為旅客進出新通化站。新華社

據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新建通化站是吉林省東南部最大的鐵路綜合交通樞紐,也是瀋白高鐵在建最大站房項目,是集高鐵、綠皮普速、長途客運、公交於一體的綜合客運樞紐站,是老站的四倍以上,總體規模達到6站台14條線路,比老站多出3個站台9條線路,將大幅提升鐵路運輸能力和運輸效率。

「新站建設在百年梅集線原址之上,是對通化鐵路歷史的致敬,更是區域發展的嶄新起點。」中鐵十四局瀋白高鐵項目書記孫運斌介紹,通化新站不僅承載高鐵、普速、長途汽車、公交等多種交通方式的一體化換乘功能,還將成為東北東部鐵路交通網絡的核心節點。

電影《特快列車》重現搶救軍人故事

●電影《特快列車》劇照。香港文匯報長春傳真

「各分局請注意,請記錄一項重要的決定,為了搶救解放軍傷員同志,特批准502次普通客車立刻改為特快列車……」 這是1965年電影《特快列車》開篇的經典鏡頭。影片中的「通集站」,原型正是現實中吉林通化的「通化站」。

真實事件發生在1964年。當時,行駛於輯安(今吉林省集安市)至通化間的502次旅客列車行至黃柏站時,部隊官兵匆匆用擔架送來一位身負重傷的軍官——中國人民解放軍3243部隊副營長葉齊福。葉副營長在執行任務時被石頭砸傷頭部,生命垂危。然而,502次列車是逢站必停的慢車。萬分焦慮的列車長王佩蘭,立即通過車站調度電話向通化站報告,請求將列車改為直達通化的快車。最終,502次列車提前33分鐘抵達通化站,挽救了葉副營長的生命。

1965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將這一感人事跡搬上銀幕,由著名導演趙心水執導,拍攝了「紀錄性藝術片」《特快列車》,在全國引起廣泛關注。

開放路段拍攝 記錄真實

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到,在影片籌拍過程中,為追求真實效果,劇組並未在封閉路段拍攝,而是讓這列火車像普通客、貨列車一樣,在吉林鐵路局管內的真實鐵路線上行駛。甚至演員表演車長揮臂劃圈發出「發車號子」的動作,如果幅度不合常規,也會被要求修改。正是這種嚴謹態度,使得影片記錄下許多具有時代特色的真實列車生活場景。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在2020年進行了高清修復,距離影片上映已逾60載,但這部由真實事件譜寫的生命讚歌及其所承載的時代精神,並未因歲月流逝而褪色,高清修復版的推出,在新一代觀眾中引發了關注與討論。

【史海鈎沉】歷史記憶 時代縮影

這座連接東北腹地、扼守長白山門戶的老站,不僅是一部濃縮的交通樞紐變遷史,更是一部承載着通化乃至東北地區近現代歷史沉浮的厚重典籍,它見證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重大歷史事件,也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後的各個發展階段。

1937年,這座火車站投入運營時,是殖民者掠奪東北資源的工具。1946年秋,站舍在戰火中轟然倒塌,鐵路運輸被迫中斷。1948年,重建工作在零下30攝氏度的嚴寒中展開,在原址上第二次建起了臨時站舍,為戰後復甦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支撐。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的烽火將這座老站推向歷史的聚光燈下。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通化站迎來新生。因戰爭影響而延至1953年第三次修建的候車室,提升了旅客服務質量,成為當時國家重視基礎設施建設、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的一個縮影。此後,通化站作為客貨混運的重要樞紐,運輸持續繁忙,每日有始發至北京、瀋陽、吉林、長春等地的旅客列車,鋼鐵、藥材、糧食等物資也經此川流不息,有力地服務了地方經濟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88年間,超過1.1億人次的旅客曾在此駐足、出發或抵達,通化站見證了無數個體的行色匆匆與時代的宏大變遷。

從1937年的蹣跚起步,到戰火中的不屈重建,再到新中國成立後的蓬勃發展,直至今日迎接高鐵新時代,通化站88載的歷程,正是通化市乃至中國東北地區近現代發展史的一個生動截面。

海內外記者訪河北抗戰遺址 了解冉莊地道戰紅色傳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瑩茵 河北報道)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由中國記協組織的「走讀中國·走進河北」採訪采風活動邀請了15家海內外媒體記者,深入河北保定冉莊地道戰遺址、白洋淀雁翎隊紀念館走訪。冉莊的「地下長城」與白洋淀上的雁翎「水上奇兵」,在抗日戰爭時期實現了以少勝多的抗戰傳奇。受邀媒體在這裏了解冀中平原抗戰的紅色密碼,探尋中華民族不屈的戰鬥記憶。

●海內外記者走進河北冉莊地道戰紀念館,拍攝記錄「戶戶相連」的地道分布示意圖。香港文匯報記者李瑩茵 攝

「地下長城」抵禦外侮

走進保定市清苑區冉莊地道戰遺址,腳下的石子路蜿蜒向前,斑駁的老槐樹依舊挺立,樹下的一口枯井和磨盤,看似普通,暗藏其中的地道卻是當年村民對抗日軍的「秘密武器」。冉莊地道戰遺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一處重要戰爭遺址,曾榮獲「地道戰模範村」的光榮稱號。

據遺址講解員王靜宇介紹,冉莊地道以十字街為中心,有4條幹線地道,幹線延伸出24條支線,總長達32華里,地道網如蛛網密布,將全村連成堅不可摧的戰鬥堡壘,「地道寬約0.8米、高約1.5米,距地面僅2米,既能藏人又能出擊!」依託這一精妙的地道網絡,冉莊人民創造了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

冉莊民兵共與日寇展開157次戰鬥,斃傷敵軍2,100餘人。在日軍對冉莊發起大規模圍剿時,村民們依託地道與敵人周旋,巧妙利用翻口、陷阱等設施,將敵人引入預設戰場,僅用數小時便擊潰來犯之敵,自身卻毫髮無損。這些戰鬥充分展現了中國軍民「兵民是勝利之本」的戰爭智慧,用最原始的工具和最巧妙的戰術,打破了日軍「機械化部隊無敵」的神話。

自製土槍「掃帚炮」威力大

在白洋淀雁翎隊紀念館內,一柄「大抬桿」土槍吸引了香港文匯報記者的注意。這桿土槍由榆木、鐵管打造,根粗直徑5至8厘米,槍口3至5厘米,全長超2米,裝填火藥、鐵砂後,50米內可穿透船板,百米外仍有殺傷力,因射擊時鐵砂散射如掃帚,被日軍稱為「掃帚炮」 。泛黃的老照片、復原的大抬桿、隊員們使用過的漁具等展品,重現了當年雁翎隊的戰鬥場景。講解員介紹,雁翎隊隊員大多是當地的漁民和獵戶,他們熟悉白洋淀的每一處水域和蘆葦蕩,利用地形優勢,展開靈活機動的游擊戰。1943年,雁翎隊在王家寨附近設伏,成功截擊了日軍的運輸船隊,繳獲了大量物資,他們埋伏趙北口據點,打得敵人丟盔棄甲。

從1939年成立到1945年配合主力部隊解放新安城,雁翎隊先後進行大小戰鬥70餘次,擊斃日軍25名,生俘30名,擊斃偽軍250名,俘獲500餘名;繳獲步槍500槍8支、機槍3挺、炮2門及大量軍用物資。自此,雁翎隊這個響噹噹的名字傳遍了大江南北,被載入抗日戰爭史冊。

隨着一聲炮響轟鳴,白洋淀的水面激起層層漣漪,驚得現場觀眾屏息凝神。在白洋淀雁翎隊紀念館外,以白洋淀水域為天然舞台,觀眾圍坐於岸邊成觀演區,形成半環形實景小劇場。劇中,雁翎隊成員智鬥日軍,與漢奸鬥智鬥勇。近年來,紅色文化教育不斷探索創新形式,實景演出成為連接歷史與現實的重要橋樑。雁翎隊情景劇的上演,正是新時代紅色教育的生動實踐。冉莊地道戰遺址講解員王靜宇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館裏的紅色文化宣傳隊排練了一個紅色情景劇《地道戰歌》,我們會帶着紅色故事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部隊。」

責任編輯: 何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