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東江頭,君住東江尾。」一條源於江西的「銀鏈」,一滴來自贛地的東江水,將贛港兩地的情誼融入日常生活中。從海拔1101.9米的東江源頭,到400公里外燈火璀璨的香江,這條跨越時空的「生命線」,正因江西人民的呵護而煥發新生。

東深供水工程是黨中央為解決香港同胞飲水困難而興建的跨流域大型調水工程。今年是東江水供港60周年,也是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60年來,奔騰不息的東江水,年復一年、晝夜不舍地流入香港,將贛港人民緊緊相連,無聲訴說着血濃於水的家國深情。

打通生命線 碧水「倒流」潤紫荊

6月30日清晨,當香港市民楊俊擰開家中水龍頭時,潔凈的自來水便「嘩嘩」流出。在香港,這看似輕鬆可取的清流,背後卻是無數人的心血付出。

香港三面環海,淡水資源匱乏,每遇大旱,水荒必至。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一遇大旱,每4天供水1次、每次限4小時的「制水」措施,讓全港人民苦不堪言。

緊急關頭,黨中央、國務院向香港張開關愛的臂膀。1963年12月,經周恩來總理特批,中央財政撥款3800萬元,建設東江—深圳供水工程,引東江之水,濟香港同胞。

1964年2月20日,東深供水工程正式動工,成千上萬名建設者投身其中。在缺機械、少技術的年代,他們以「要高山低頭、令河水倒流」的豪情壯志,僅用一年時間,建成長達83公里的宏大供水工程,將原來由南向北流入東江的石馬河改造成逆流的輸水人工運河。

1965年3月1日,東深供水線建成開通,飽含祖國深情的東江水,翻越6座高山,最終流進香江,流進香港同胞的心田,結束了香港嚴重缺水的歷史。這浩浩蕩蕩的供水線就如同一條紐帶,將中華兒女的心緊緊地連在一起。

供水穩定後,香港經濟開始騰飛,逐漸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60年來,香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266倍多。經濟的發展,也帶來用水需求增長。為此,東深供水工程先後三次擴建、一次全面改造,年供水能力由0.68億立方米躍升至24.23億立方米。60年來,奔騰不息的東江水,累計對香港供水達300億立方米,佔香港淡水總用量近八成,成為香港繁榮發展的命脈。

香港特區政府水務署署長黃恩諾表示,若沒有東江水穩定輸港,金融中心的寫字樓可能因缺水停擺,市民生活更將重回「制水」年代。正是這份持續穩定的供應,讓城市得以將更多精力投入創新與突破。

「今年是東江水供港60周年,我本人也是60多歲,可以說是喝着東江水長大的。香港的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與東江水密不可分。」5月12日,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贛州市安遠縣考察時動情地說。

守護好源頭 讓香港同胞喝好水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東江發源於贛南群山環抱的尋烏、安遠兩縣,自北往南穿山越嶺,經廣東注入香港,潤澤大灣區四千萬民眾。

如何讓香港市民有水喝、喝好水,東江源區的生態保護顯得尤為關鍵。

「東江的水質怎麼樣?」2014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表達了對這一泓碧水的牽掛。

「一定要保護好東江源頭水」,這是20世紀60年代周恩來總理的殷殷囑託。江西人民把這句話銘刻在石碑上,取名「護源石」,以此銘記囑託,確保一江清水入香江。

60年來,東江源頭人民靠山不吃山,以保護好源頭為己任,東江源頭區域水質始終保持在國家標準Ⅰ類以上。

「只要我身體還好,就會繼續帶領年輕的護林員,把這片山林管護好,讓東江源頭的山更青、水更綠。」今年66歲的龔隆壽是安遠縣三百山的護林員。他深情守護東江源頭46年,每年巡山時間300天以上,巡山總里程超12萬公里,磨破解放鞋150多雙,騎壞三輛摩托車。他是千萬名贛南護源人的縮影。

青山為證,綠水為憑。為了這一江清水,東江源頭地區作出了巨大的犧牲。

據安遠縣委書記楊有谷介紹,安遠現有戶籍人口40餘萬人,卻有10餘萬人在外討生活,為的就是保護東江源和東江水。安遠在很大一個範圍內,有礦沒有採、有樹沒有砍、有魚沒有抓,連豬都沒有養。為此,安遠老百姓相當一部分人每年要損失上萬元。

作為欠發達地區,安遠縣在東江源區實施最嚴格的「三禁、三停、三轉」生態保護制度,先後關停企業160餘家,拒絕投資項目340餘個,不惜為此每年犧牲上百億元的地區生產總值。

地處贛粵閩三省交界山區的尋烏,是南方地區離子型輕稀土儲量最大的縣,也是東江源頭第一縣,以果業聞名。20世紀70年代鼎盛時,其稀土產量佔全國近1/10。然而,昔日無序的稀土開採與果山過度開發,曾導致嚴重水土流失和水源污染,威脅粵港飲用水安全。壯士斷腕,尋烏果斷關停百餘個採礦點。

為了東江源水清如許,尋烏縣於2017年對源頭保護區內的三標鄉東江源村、圖嶺村和長安村5個村小組的592戶2297名村民進行整體移民搬遷。善良勇敢的客家人毅然打點行裝,捨棄小家為大家。村居舊址中,一句寫在石頭上的話語讓人動容:「把青山留給後代,把綠水留給灣區」。

通過實施移民搬遷、廢棄礦山修復等工程,尋烏森林覆蓋率從1979年的45%升至82.37%;柑橘種植從高峰時期的60萬畝減至28萬畝。一增一減,換來清新的空氣與澄澈的河流。

作為東江發源地之一,定南縣同樣毫不含糊,拒絕陶瓷、傢具等污染行業企業90餘家,減少直接投資150多億元;清理關閉了涉污企業20餘家,每年減少稅收8000萬元以上,只為確保清水流入大灣區。

點「水」成金 「生態水」變「富民泉」

保護不等於停滯。如何在守護一江清水的同時謀求發展?安遠、尋烏、定南三縣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探索「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發展可持續」的綠色崛起之路,將「生態水」轉化為「富民泉」。

在三百山腹地,安遠創新打造的「生態探源+紅色傳承」雙軌研學線路已成爆款。香港學子沿東江溯源而上,在「飲水思源」教育基地觀測水質,在革命舊址聆聽紅色故事,2024年累計接待香港、深圳學子1.2萬人次,帶動全縣旅遊綜合收入突破120億元。

「如今,我們的生態優勢正轉化為招商優勢。注重在招商引資工作中打好『東江源』牌,主攻大灣區市場,5年來簽約引進大灣區項目108個,超過全縣引進項目總數的70%。」安遠縣商務局局長唐春嬌介紹道。

不僅是安遠縣,在東江源區,多地生態優勢加速轉變成經濟優勢。尋烏縣利用礦區整治土地,種植油茶、竹柏、百香果、獼猴桃等經濟作物。

尋烏縣文峰鄉石排村村幹部謝青山的父親曾是稀土礦開採隊伍中的一員。昔日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區煥發生機,對謝青山的觸動不小。他帶頭採購了一批油茶樹苗,栽到了父親當年採稀土的地方。在他的帶領下,油茶樹已成為村民的「發財樹」。

定南縣龍塘鎮湖江村的萬畝山林,曾是當地村民揮斧砍樹的「戰場」。三十多年前,這裏村民煮飯用的柴火和經濟來源等都是向山林裏索取,造成生態環境被破壞。定南縣用三十年,完成從「伐木經濟」到「護林經濟」的蝶變,2024年改造低質低效林5.67萬畝,完成營造林4500畝,實施礦山生態修復126.12畝,治理水土流失17.75平方公里,有效築牢生態屏障。

數據顯示,安遠、尋烏、定南三縣生態產業對當地地區生產總值貢獻率從2018年的23%躍升至2024年的61%,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飲水思源 大灣區與源區的「雙向奔赴」

6月26日,安遠三百山迎來一批特殊客人——近600名香港青少年在「東江水源考察之旅」中溯流而上,尋根問源。此次活動由大灣區共同家園青年公益基金主辦,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協辦,這是目前以香港青年為主體的規模最大的東江水源考察團。

奔騰的東江水,源源不斷地澆灌着贛粵港三地血濃於水的深情厚誼。60年來,一份飲水思源的感恩情懷,見證着源區與大灣區的「雙向奔赴」。

「我們種下的每一棵樹,代表了中國香港青年和安遠人民都是同根同源同心的,我們有共同的脈絡,也有共同的歷史。」香港青年殷熙媛在植樹時感慨萬千。為反哺東江源頭,香港同胞在東江源地區植樹造林、捐資助學、投資項目。2008年,志願者們發起「飲水思源——東江上下游夥伴計劃」,至今已在源頭地區種下18萬株樹苗。

許多香港青少年來到三百山,喝源頭水,聽源頭故事,情不自禁在山上唱響《我的中國心》《我和我的祖國》。有香港學生感嘆:「到了東江源,每喝一口源頭水,都感覺到祖國的味道真甜!」

大灣區共同家園青年公益基金常務副主席霍啟剛表示:「東江源是我們香港市民飲用水的發源地,東江源頭人民為保護這一江清水,作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我會倡議組織更多年輕人到三百山開展飲水思源主題活動,讓更多香港年輕人認識和了解東江源頭三百山。」

東江源頭的思源亭、思源寶鼎、思源學校……見證了香港同胞和江西人民一衣帶水、水乳交融的情誼。東江水的意義,早已超越單純的水源供給,它映照着血濃於水的家國深情、源頭守護的赤誠奉獻和飲水思源的感恩情懷,更是香港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生動寫照。

從東江源到香江,奔涌的是「要高山低頭、令河水倒流」的拚搏精神,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更是中華民族命運與共、血脈相連的時代強音。

六秩守望,山海情深。這汩汩清水、念念深情,必將隨時代長河源遠流長、愈深愈濃。

(來源:大江網-信息日報)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