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郭瀚林 北京報道)內河航運是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運能大、成本低、綠色低碳等比較優勢。交通運輸部副部長付緒銀在近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截止2024年,我國三級以上的航道里程已達1.6萬公里,內河億噸大港達23個,平陸運河等一大批重大工程正加快推進。據了解,平陸運河於2023年5月全線動工建設,計劃於2026年年底主體建成。這條運河全長134.2千米,完工後將成為貫穿廣西南北的水運大動脈,大幅降低貨運時間和成本,讓東盟的原材料和商品更快輸送到全國各地,也將中國內陸的貨物直接運往東盟市場。

新華社新華指數研究院原執行院長周文龍對記者表示,平陸運河開通後,物流效能將呈現「乘數效應」,讓廣西成為西南對接東盟的「最優解」。這種效率提升不是簡單的「快一點」,而是讓廣西北部灣港從「備選港」變成「首選港」。這種轉變讓廣西在東盟合作中的「前沿」地位,從「地理意義上的近」變成「功能意義上的強」。 此外,通過建設高效通達的貿易走廊,中國可進一步確保在全球主要商運航線的安全,降低對可能受國際局勢影響的戰略咽喉要道的依賴。
周文龍指出,平陸運河的價值還在於讓廣西打造 「通道+產業+政策」的立體優勢。在出口方面,雲南的有色金屬、四川的電子產品,可通過運河快速直抵東盟,契合東盟市場「小單快反」的需求,讓廣西在西部陸海新通道中從「節點」變成「樞紐」。進口方面,來自東盟的原材料經運河運至西南各地加工後再返銷東盟或輻射西南,形成「東盟—廣西—西南」的閉環產業鏈。比如東南亞各國的水果,過去大多經馬六甲海峽到珠三角加工,今後可直接靠泊北部灣港,通過運河運至南寧製成零食後再銷往全球,讓整個產業鏈在廣西完成「增值」。
責任編輯:
孫佳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