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西南大學蠶學宮的智能養蠶車間裏,一排排白色蠶匾整齊排列,數千條蠶寶寶正埋頭大快朵頤。它們享用的深綠色的顆粒飼料——這正是夏慶友團隊耗時8年研發的「人工配合蠶飼料」。這項突破,徹底改寫了「養蠶離不開桑葉」的千年傳統,讓蠶業從「靠天吃飯」邁向規模化、集約化的新時代。
「朝採桑,暮採桑,日晡未食鳴飢腸。」古詩裏描述的採桑喂蠶場景,曾是中國傳統蠶業的真實日常。長期以來,桑葉是蠶寶寶的「命根子」,卻也成了產業發展的瓶頸:我國雖以全球70%以上的蠶繭產量位居世界第一,桑園面積卻僅佔全球的58%;春季倒春寒、秋季乾旱等天氣波動,常導致桑葉減產,養殖戶因「有蠶無葉」損失慘重;更棘手的是,桑葉難以徹底消毒,家蠶易感染軟化病、白僵病;即便後期高溫消毒,蠶繭裏仍會殘留微生物代謝的致敏物質,影響絲的品質。
為破解這一困局,夏慶友團隊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華中農業大學等單位,啟動了「人工飼料養蠶」攻關項目。「我們的飼料以桑葉粉為核心,添加豆粕、麩皮、酵母粉等植物蛋白源,再配比鈣、磷、維生素等20餘種微量元素。」夏慶友教授介紹,「關鍵是模擬桑葉的營養結構——既要有蠶寶寶愛吃的『適口性』,又要滿足其生長所需的全部營養。」實驗證明,這種飼料的營養轉化率比鮮桑葉高15%,蠶寶寶食用後生長更快、體質更強,抗病能力也顯著提升。更值得一提的是,人工飼料實現了「無菌化生產」,從源頭杜絕了微生物污染,結繭後幾乎檢測不到致敏物質,蠶絲品質更純淨。
「一台機器管萬蠶」 全流程智能化
飼料的突破,為養蠶工業化鋪平了道路。團隊進一步研發了「全自動化養蠶機」,從飼料加工、養蠶添食,到除沙、上簇收繭,全部流程實現機械化、智能化。
如今,這些「養蠶黑科技」已在永川區現代蠶桑產業仙龍基地落地應用。走進4,000平方米的智能蠶房,彷彿進入「蠶寶寶工廠」:10萬級無菌恒溫恒壓控濕空間裏,自動導引運輸小車來回穿梭,一摞摞放置蠶寶寶的飼養盤被運送到自動投餵系統;每台無人投餵機可同時投餵2萬隻蠶,原本需要10人完成的工作,現在1人就能輕鬆搞定。
「這裏全年無間斷養蠶,年最高養蠶量達1,000盒(每盒約2.5萬頭),產繭40噸。」基地負責人介紹,「目前主要生產藥用殭蠶(100多種中藥的原材料),年產量100噸,產值近2,000萬元。」
從「一片桑葉養一家」到「一台機器管萬蠶」,夏慶友團隊的這項技術,不僅讓蠶業擺脫了「靠天吃飯」的困局,更開啟了規模化、標準化、工廠化發展的新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