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東磁廠的守護者們,曹志雄與太太和女兒,講述近百年的老瓷廠正煥發新活力的故事。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曹志雄為舊瓷器描金邊。 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木又 攝
●曹葉正嬌開辦學習繪瓷工作坊,推廣廣彩製作技藝。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康敬)在九龍灣工業中心的3樓,昏暗的廠房裏,沒有機器的轟鳴,只有枱燈下的老師傅,用枕箱托住運筆的手,毛筆尖輕觸白瓷,穩穩落下濃烈的色彩,撻花頭、畫翎毛、描金邊,筆觸無聲、色彩順着墨線蔓延生長,似乎是落筆人在與用家對話,訴說這窯火淬煉近百年的「廣彩」記憶。這裏是香港最後的手繪彩瓷廠,97歲的粵東磁廠見證香港這座城市的滄海桑田,也守護着一項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守護了傳承中滿載的人情味。

清代外銷瓷 落戶香江蛻變

「對我最重要的碟,是阿爺畫的這隻。」粵東磁廠第三代負責人曹志雄舉起一隻錦邊鬥雞圓盤向香港文匯報分享,這是上世紀四十年代的手繪彩瓷,顏色鮮亮、筆下鳥禽活靈活現,筆觸清晰可見。他一一展示着當年熱銷的製品,1960年代前粵東全以人手彩繪傳統的廣彩圖案,最受歡迎的圖案有如錦邊鬥雞、壽字花心、綠雲龍等。

在1960年代,香港廣彩產業達至巔峰,每年數十萬件彩瓷銷往歐美。當廣州匠人曹侶松1928年在九龍城創辦「錦華隆廣彩瓷廠」(粵東磁廠前身)時,他或許未曾想到,這門源自清朝康熙年間的外銷工藝,會在香港蛻變為文化符號,或許也未曾想到經歷了紛飛戰火、廠房遷移、人才流失的磁廠,能傳承近百年,有第二代兒子曹榮樞、第三代孫子曹志雄、孫媳曹葉正嬌,以及第四代曾孫女曹嘉彥接棒運營。

磁廠近百年滄桑 主僱不改真誠

作為香港首家也是現存唯一一間有規模的傳統手繪瓷器廠,粵東磁廠不只是曹氏家族運營的產業,更是許多香港廣彩手藝人的港灣,原來在第一代曹侶松、第二代曹榮樞經營時,粵東磁廠已經為工友供應食宿,大部分工友和家庭都於工廠居住生活,曹志雄表示,「大家之間的關係,不像老闆與員工,更像是家人。」

阿爺和父親對曹志雄影響最深的,是「待人真誠」。他憶述,曾經有廠裏的師傅離開磁廠自立門戶,輾轉多年最後又回到磁廠幫手,有曾經在磁廠工作的師傅在去世時留下遺言,讓後輩將其留下的瓷器都交給粵東磁廠。除了廣彩技藝,磁廠也一直守護人與人之間的情誼。

彩瓷行業有起有落,面對消費者習慣改變、人工租金成本日益上升、流水線生產的低廉器具湧入市場、上游顏料工廠的沒落等等,彩瓷行業的生存空間被擠壓,為了維持工廠一班人的生計,磁廠第二代已經想出以半畫半填的方式起貨,先用膠印在白瓷上印上線條後再手繪填色,提升生產效率。

近百年的積累,磁廠裏的瓷器堆積成山,師傅們的工作台就融入在瓷器之間。曹葉正嬌坦言,如果停止新的生產,只售賣原有的貨物也足夠了,但還有師傅願意來幫手,那麼工廠與工友的緣分就還是會繼續,也好在家族持有這個工廠不用付租金,若有租金和人工的雙重壓力,磁廠能否在香港傳承百年真是未知數了。

所幸,瓷廠有第四代接棒,近百年的老廠在傳統與創新交織的當下正努力煥發新生活力。主修設計文化研究及視覺傳達設計的曹嘉彥在2018年投身繪畫和設計廣彩瓷器,並負責瓷廠的運營工作,曹志雄在訪問時自豪地向香港文匯報展示着女兒設計的聯名產品手機殼上,廣彩的傳統圖案和紋樣在新在載體上綻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