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艘水體自然交換型深遠海養殖工船「灣區伶仃」號順利下水。(受訪者供圖)

(香港文匯網記者 方俊明)全球首艘水體自然交換型深遠海養殖工船「灣區伶仃」號,今天(27日)在廣東江門順利下水,預計今年8月交付運營。據介紹,「灣區伶仃」號實現首尾融合船型設計、自然交換水體技術兩大首創突破,標誌着中國深遠海養殖邁向「科技牧海」新紀元。該工船年產能可達3000噸至5000噸,被譽為「養殖航母」,助力灣區打造「深海糧倉」。

養殖年產能可達3000噸至5000噸

「灣區伶仃」號由珠海海洋集團歷時13個月打造,是世界首例、中國首艘符合船級社規範設計的可自航移動養殖平台,也是中國首創的集智能養殖、節能環保、漁旅融合於一體的超級養殖平台。該工船設有12個獨立養殖艙,養殖水體約8萬立方米,年產能可達3000噸至5000噸,相當於陸地5000畝魚塘的產量,是當之無愧的「養殖航母」「深海糧倉」。

「灣區伶仃」號應用了獨創的全球首個船型首尾與柱穩式框架鋼結構船身「融合構型」、水體自然交換技術,在降低能耗的同時提升漁獲品質。該工船具備自主航行能力,能夠選擇最佳養殖區域並躲避颱風等自然災害。通過向深遠海拓展,緩解近海生態壓力,推動海洋牧場從「靠天吃飯」向「科技牧海」轉型。

向海問糧「科技重器」 可自主航行

「灣區伶仃」號還配有觀光甲板、休閒住宿,同步推出海洋科普研學、生態垂釣體驗等服務,構建「養魚、觀海、富民」的立體產業鏈。通過全過程智能養殖、「漁業+文旅」多元業態融合有力促進海洋經濟多元化發展。

據了解,「灣區伶仃」號的建設,是珠海打造海洋牧場新標杆、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珠海範式」的關鍵「底座」。該工船自2022年11月立項以來,先後克服了作為創新型項目在立項審批、設計論證、建造審核、登記註冊等各環節遇到的挑戰,成功讓「全球首創珠海造」從藍圖變為現實。下一步,珠海海洋集團將衝刺該工船剩餘舾裝任務,力爭實現8月交付運營,深入探索和踐行海洋經濟多元化發展新路徑,為中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可複製的「珠海方案」。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