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在貴州榕江縣,一排排整齊的蔬菜大棚靜靜等待農民的照拂。比小臂長的螺絲椒,剛從枝椏上採摘的西紅柿,當它們被整齊裝箱,放入貨車,幾個小時後,它們就會出現在粵港澳大灣區居民的餐桌上。自2019年首車蔬菜發往大灣區以來,這個曾經偏遠的縣城,已悄然成為大灣區重要的「菜籃子」基地。通過直播帶貨,榕江縣更將農產品與文創產品賣向全國,為傳統農業、非遺文創插上數字經濟的翅膀。
貴州菜如何「征服」大灣區
「我們的蔬菜,口感是其他地區比不了的!」26日,貴陽市菜籃子集團有限公司生產負責人郭志群站在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的大棚邊,語帶自豪地向來訪的香港傳媒採訪團說。他腳邊的菜筐裏,紅透的西紅柿在晨光下泛着光澤,身後的螺絲椒大棚,一個個螺絲椒掛果枝頭,等待採摘。這裏的農產品以「當天採收、當天發貨」為原則,從田間到粵港澳大灣區的運輸鏈已高度成熟。
螺絲椒是該生產基地的「明星產品」,因口感好,質地鮮,深受本地人歡迎,在當地市場上每市斤單價比其他產區高出0.5元人民幣。榕江基地還種植西紅柿、黃瓜、絲瓜、彩椒等蔬菜,連同螺絲椒,源源不斷地向大灣區輸送,其中不少產品亦發往香港。郭志群透露,貴州農產品口感有優勢,不僅因為品種好,也因為貴州的天氣和土壤適合種植這類產品,加上運輸效率高菜保鮮度高,因此深受大灣區市場歡迎。
銀髮主播直播間唱跳賣菜
除了通過生產基地、公司發貨銷售,榕江的新鮮蔬果,還通過直播帶貨,銷往全國百姓家。在榕江新媒體產業園,一群平均年齡50歲的「孃孃」對着手機鏡頭載歌載舞。她們是來自榕江月寨的「月寨孃孃團」,團長張愛珍組織姐妹們,時而拿起剛採摘的螺絲椒、黃瓜講解,時而唱起少數民族歌謠。
這支由留守婦女組成的團隊,白天種地、晚上直播,將田間直採的蔬果以高於批發價的價格銷往廣東、浙江、福建等地。張愛珍坦言,去年剛開始直播,最初連「上鏈接」都不會操作,如今卻能熟練運用「下單送才藝」的互動模式。「誰買菜,我們就給誰唱歌跳舞!」她笑道。更令人動容的是,團隊還幫村裏70多歲的老人代銷農產品。「他們種了一輩子地,卻不懂怎麼賣貨。我們開直播,幫老人家也一起賣貨。」
張愛珍說,通過直播把健康果蔬介紹到大城市,也讓她們的收入增加了一些。在最近蔬菜成熟時,每天要開兩場直播,雖然忙雖然累,但非常開心。
青年返鄉創業 帶動留守婦女就業
直播帶貨的風潮,也激活了榕江的民族文化,很多年輕人返鄉創業,帶動不少人靈活就業。2023年裸辭回鄉創業的韋應紅就是其中一個典型代表,由她創立的「小映紅工坊」專攻少數民族蠟染、刺繡文創產品,通過直播,產品賣到全國各地。今年3月,她將非遺技藝與潮流盲盒結合,推出59元的手工非遺盲盒,兩個月售出2萬餘個。
韋應紅看來,在大城市,她只是一顆螺絲釘,每月領一萬元月薪,回到家鄉,能帶動30多人就業,「雖然收入沒有在大城市高,但最起碼我們在家能有這個活幹,能把民族文化傳下去。」工坊的直播間裏,繡娘們一邊刺繡一邊講解紋樣寓意,觀眾既能下單產品,也沉浸於民族文化的魅力。「能把這個事情做起來,大家有事一起幹,我就覺得特別的高興。」韋應紅說。
在榕江非遺藝術中心,負責人羅雲介紹,她們創立了民族手工藝品牌,招聘一批留守老人和留守婦女做繡娘,以計件形式生產各類手工藝品,通過直播賣往全國。繡娘們每日最少有40元人民幣收入,在解決弱勞動力就業的同時,也讓榕江少數民族工藝品被更多人認識。
如今,榕江的田埂間依舊忙碌,直播間的歌舞也未停歇,繡娘在家就能販售手工藝品。這座西南小城的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蘇婷、任青 榕江報道;視頻攝製:任青、蘇婷、葉德榮;撰文:蘇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