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聯邦法院早前頒發臨時禁令,阻撓總統特朗普政府禁止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華爾街日報》指出,今次哈佛與特朗普政府的戰爭遠未結束。特朗普政府有意以行政手段,打壓包括哈佛在內的多間美國知名大學,即使學校日後贏得訴訟、恢復招收國際學生,政府仍可透過削減聯邦資金、撤銷免稅地位等方式,加劇大學財政壓力。
報道回顧稱,特朗普政府禁止哈佛大學招收國際生可謂有備而來,連串措施前所未有。國土安全部長諾姆上月底忽然要求哈佛大學,發送所有持學生簽證的國際生合計8類詳細資料。其內容包括簽證持有人是否「剝奪其他同學或大學教職工的權利」,是否有人「因為危險或暴力活動離開哈佛」,顯然有意指責哈佛存在所謂「反猶太主義」。哈佛大學在4月30日截止日期當日,向國土安全部發送多達數千頁的文件。
哈佛動用近20億資金
呈交文件僅一周後,國土安全部一名法律官員又警告哈佛大學,批評校方提供的資料不充足,又特別備註索要4類詳細資料,包括國際生的非法活動、剝奪他人權利行為等。校方表示他們在一周的期限內呈交資料,國土安全部卻聲稱哈佛大學拒絕提供所需資料、無視該部的後續要求,因此即時撤銷哈佛大學招收國際生資格。
特朗普政府也頻繁出手,威脅取消哈佛的免稅地位。特朗普上月底上公開聲稱,哈佛大學不值得價值22億美元(約172億港元)的聯邦撥款。教育部長麥克馬洪本月初也致函校方,警告該校不得再申請聯邦補貼,聯邦政府不會提供任何類型資金。
連串針對性措施令哈佛面臨財政危機,校長加伯表示,校方會緊急動用2.5億美元(約19.6億港元)資金,在尋求到替代資金來源前,暫時彌補研究經費損失。哈佛大學文理學院院長胡克斯特拉承認,即使哈佛在國際生相關訴訟中勝出,聯邦資金規模也難以恢復如初,「聯邦政府各項舉措引發的變革,至少未來一段時間內都無法逆轉。」
學者:長期衝突難以解決
芝加哥大學法學教授胡克解釋,美國的研究型大學運作模式是二戰後創立,政府和軍方將研究任務交給學校,提供資金協助研究。這種模式幾十年來運作良好,但日益受到美國保守派勢力攻擊,他們將美國高等教育形容作自由主義意識形態溫床,特朗普政府正是設法以極端方式將其摧毀。
胡克坦言,哈佛大學的最終難題在於,它無法相信特朗普政府會誠心就學校的未來展開談判,校方不論「跪低」還是抗爭,都難以解決與聯邦政府的長期衝突,「特朗普政府針對哈佛大學的做法,不但會衝擊這間名校,更會對全美高等教育產生重大影響。」
要求哈佛提交所有國際生資料
特朗普周日(5月25日)要求哈佛大學必須遞交全體國際學生的個人資料,包括他們的姓名和國籍,供政府進一步審查。美國馬薩諸塞州聯邦地區法院上周五發出臨時限制令,針對特朗普政府禁止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的行政命令,但白宮可能提出上訴。

特朗普在自家社媒宣稱,「我們必須掌握這些外國學生身份,鑒於聯邦政府每年向哈佛撥款數十億美元,這要求合情合理。」特朗普聲稱,「哈佛為何不公開該校近31%學生來自外國?其中一些國家對美國根本不友好,沒有為其學生的教育支付分文,也無意支付。我們想知道這些外國學生是誰,這是合理的要求,因為我們給了數十億美元,但哈佛遲遲不肯透露。」
特朗普同日稍晚受訪時又表示,哈佛大學有許多學生是反猶太主義者,政府必須制止。他還要求哈佛停止向政府申請資助,宣稱他對學校招收國際生沒有意見,「但比例不應該是31%。這太多了。我們有美國人想就讀哈佛或其他學校卻做不到,因為31%的學生是外國人。我們想要那些外國學生的名單,弄清楚他們有沒有問題。」哈佛大學已提起訴訟,批評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公然違反美國憲法和聯邦法律。校方在訴訟中警告,禁止國際生入學,勢必給哈佛大學和該校數千名持學生或工作簽證的外籍人士帶來巨大衝擊,「沒有國際學生,哈佛就不是哈佛。」
依照哈佛大學統計,截至2023年秋季學期,該校擁有近6,800名國際學生和外籍教職工,來自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際學生多數在哈佛就讀碩士課程,佔該校學生總數超過27%。
美禁國際生須大改課程 失「創新引擎」衝擊科技產業
美國各間大學每年招收超過100萬名國際學生,《華盛頓郵報》引述統計數據和專家分析稱,這些國際生為美國經濟貢獻數十億美元,促進美國科技產業發展。專家指出如果美國所有學校都被禁止招收國際生,學校的課程設計需大幅變更,依賴技術移民的眾多科企產業也會受到衝擊。
一學年經濟貢獻逾3440億
根據最新統計,現時全美招收國際生最多的學校是紐約大學,擁有約2.7萬名國際生。西北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分別位居第二和第三,分別招收約2.1萬名和2萬名國際生。南加州大學、波士頓大學、伊利諾伊州立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和普渡大學等知名學府,現有國際生都超過一萬人。
非牟利組織美洲教育者年會估計,單是2023至2024學年,國際生為美國經濟貢獻近440億美元(約3,448億港元),包括支付的學費、住宿費、交通膳食和購物開支等。單是哈佛大學的國際生,過去一個學年為當地經濟貢獻約3.8億美元(約29.8億港元)。美國國家政策基金會估計,如果所有國際學生被禁止在美國學習,未來10年美國各大學本科生入學率將削減至少2%,研究生入學率將削減至少11%。
美國政策國家基金會行政主任安德森解釋,國際生是美國的創新引擎,「他們許多人赴美參與前沿研究,幫助美國的各間大學成為研究和創新中心,也幫助美企在科技領域發展,不論在初創企業還是硅谷名企,國際生都是關鍵員工。」
安德森稱,招收科技專業的國際生有助支持美國各間學校,設立更多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課程,變相鼓勵美國學生就讀,「如果不再招收國際生,許多學校難以維持現有課程設計,企業也會失去高質素勞動力,難以維持產能。沒有國際生,美國不再是有吸引力的學習之地。」
法新社:連串舉措嚴重削弱美軟實力
特朗普重返白宮後連串舉措衝擊美國的國際影響力,針對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的禁令更是引起全球關注。法新社分析指,特朗普政府包括該禁令在內的連串舉措,可能嚴重削弱美國的軟實力。
報道形容,特朗普重返白宮以來連串舉措,有意結束美國數十年來在美國內外推行的多元計劃。哈佛大學不是第一間被特朗普針對的知名大學,他以打擊「反猶太主義」為名針對多間學校。在哈佛大學拒絕按照特朗普要求,改革管理結構、招聘與招生政策後,美國國土安全部長諾姆頒令,要求取消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的資格。
哈佛大學有許多外籍傑出校友,當中不乏政界領導人。法新社指出,在國際上,現任加拿大總理卡尼與新加坡總理黃循財,都曾在哈佛修讀學位。如今特朗普卻大幅削減美國對外援助、攻擊美國的大學研究、削減聯邦資金,種種措施勢必打擊學校的學術科研計劃,也令校內國際生和外籍教職員人心惶惶,許多人不排除前往他國求學就業,令美國學府流失寶貴人才。
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民主黨領袖沙欣批評稱,國際學生為美國經濟作出貢獻,支持美國就業,也是美國最強大的外交和軟實力工具之一,「特朗普政府的行為,持久損害美國的國際影響力。」
提出軟實力概念的美國學者約瑟夫·奈本月初去世,他今年2月接受法新社訪問時還指出,特朗普的政策只考慮脅迫和交易,忽視了軟實力及其吸引力對國家影響的重要性。
多校收到政府國會調查威脅
特朗普政府針對哈佛大學的連串打壓措施,可能還會用於針對其他美國知名大學。美國教育委員會負責學校與政府關係副會長斯普雷策日前透露,不僅是哈佛,包括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在內,多間學校都收到美國國會和政府的調查威脅。
斯普雷策表示,美國教育委員會上月致函美國國務院和國土安全部,呼籲當局如果要撤銷國際學生簽證、終止學生及訪問學者赴美交流項目,應該事先向校方提供更多資訊,但沒有收到任何回應。斯普雷策說,她如今担心已獲美國的大學錄取、即將赴美的國際學生認為赴美求學風險太大,導致國際生數量下降。
美國國土安全部部長諾姆早前接受霍士新聞訪問時,宣稱當局不排除面向其他大學,採取類似針對哈佛的措施。提及去年春天曾爆發校園反戰抗議的哥倫比亞大學,諾姆指責這些學校助長暴力和「反猶太主義」,聲稱「我們會(採取類似措施),這應當警示其他大學,令這些學校提高警惕。」
田納西大學教育領導與政策研究教授凱爾欽表示,即使哈佛真的被迫聽從指令,安排所有國際生和外籍學者轉校,也很難在今年秋天新學期開始前完成,「哈佛可以用美國學生替換所有國際學生,但幾乎無法在短時間內做到。」
鮑威爾母校畢業禮演說 「勿將大學成功視作理所當然」
美國聯儲局主席鮑威爾周日(5月25日)出席母校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典禮。鮑威爾在致辭中強調,美國各間優秀的大學是國家重要資產,呼籲學生們不要將大學的成功視作理所當然,要勇於冒險並致力服務大眾。
呼籲畢業生服務社會
鮑威爾約50年前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他致辭時表示,美國優質的大學為全球所羨慕,擁有優秀的科研能力和活力,「你們不要將這一切視作理所當然。當你們50年後回望,大家會希望自己曾盡一切所能來守護並強化民主,使國家更加接近開國者永恒的理想。」鮑威爾也希望年輕校友們積極承擔領導角色,致力服務社會,「我強烈建議你們在職業生涯中,抽出時間從事更多公共服務。美國一代又一代人肩負重擔和榮譽,帶領我們接近人生而平等的理想,如今輪到你們來挑戰。」
特朗普政府就任以來,頻繁打壓包括哈佛大學在內的眾多美國頂尖大學,鮑威爾本人也頻繁遭受特朗普攻擊。法新社分析,鮑威爾今次致辭照例提及聯儲局減息相關話題,但這是他在公共演說中少有加入非貨幣政策話題、積極呼籲校友服務社會的一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