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他是在電影配樂界深耕30年的匠人,為過百套電影製作配樂,曾經11次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及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如果·愛》、《十月圍城》、《寒戰》、《七月與安生》等都是他參與製作的電影,他的音樂陪伴一代人成長,他就是香港名副其實的配樂大師金培達。大公文匯全媒體此前專訪香港電影配樂界的傳奇人物金培達,聽他分享創作秘訣以及用音樂傳聲的故事。

金培達。(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麥鈞傑攝)

【做角色的「擴音器」用音樂解讀複雜人性】

金培達的音樂有一種魔力,能讓人對反派角色也產生共情。他笑着分享說:「導演有時會問我,為什麼你寫給壞人的音樂這麼打動人?其實我不是刻意為他們『洗白』,只是我覺得,沒有人天生就想做壞人。

金培達信奉基督教,曾在美國和中國香港為基督徒音樂協會創作福音音樂。他透露說,無論他做的電影配樂或音樂題材是否與宗教有關,都希望能夠從中挖到一些和信仰有關的情感。因為他的信仰,他會很自然地去尋找其中能打動他的情感,將一種愛投放進作品中,哪怕是壞人。金培達有時也會在音樂中流露出憐憫之情,在他的音樂世界裏,反派角色不再是單薄、純正的「惡人」,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掙扎的複雜個體。哪怕是所謂的「恐怖分子」,他也不會簡單地用陰暗的音符去刻畫角色的邪惡,而是試圖理解角色背後的信念與悲劇性,「他(恐怖分子)可能覺得自己在做一件偉大的事,只是他選擇犧牲別人去得到他的理想,走上了歪路,這其實是一種悲劇」,金培達說。

金培達將自己比作電影角色內心的「擴音器」。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麥鈞傑攝)

這種對角色的深刻理解,讓金培達的音樂成為電影敘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將自己比作電影角色內心的「擴音器」,無論是善良的聲音還是邪惡的聲音,而配樂師的職責就是將聲音放大、具體化,傳遞給觀眾,讓觀眾感受到人物內心複雜的聲音。

【保持情感敏銳度是創作的「子彈」】

靈感是藝術家的創作源泉,談到如何培養和積攢靈感,金培達的答案出乎意料地簡單:「一個創作人最大的『子彈』就是對一件事情的情感敏銳度。」他認為,藝術創作最害怕的就是對周圍的世界麻木不仁。「如果你看到一則新聞、聽到親人朋友的故事都無動於衷,那你怎麼可能創作出打動人心的作品呢?」

金培達認為,藝術創作最害怕的就是對周圍的世界麻木不仁。(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任青攝)

金培達分享了一個自己會做的有趣的習慣,他每次看到新聞或是聽到別人的故事,都會試着去感受對方的喜怒哀樂,想像他們當時的感受。金培達舉例說,比如看到一個人成功了,他會想這個人背後付出了多少努力,可能從小就被教練罵,非常辛苦才熬到今天;又或是聽到有人生病了,他會想病患痛苦的感受,「這些情感積累多了,創作時自然就會流露出來。」金培達說自己時常會對生活中的事物保持一種被打動的狀態,而所謂的「靈感」其實是一種情感的真實反映。

【樂見更多風格化的作曲人】

作為一位橫跨香港與內地電影配樂界的資深音樂人,金培達對兩地的音樂發展有着獨到的見解。他表示無論是香港還是內地,都有新一輩的作曲人亮相,配樂方面都發展得非常好。而未來的音樂創作,金培達認為應該更加注重個人風格的表達。他提到德國電影配樂作曲家漢斯·季默(Hans Florian Zimmer)的音樂是很有風格的,漢斯·季默有其對電影的獨特理解,這不是音樂質量的問題,而是一種創作的敏感度,讓人們一聽就知道是漢斯·季默的作品。他拭目以待看到年輕一代有着同樣的才華和力量。

金培達對兩地的音樂發展有着獨到的見解。(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麥鈞傑攝)

金培達將「不忘初心」送給當代年輕人,所謂「初心」,就是你曾經被一部戲、一本書、一句話打動的瞬間。他回憶起自己第一次被音樂打動的瞬間,眼神中依然閃爍着光芒,他形容那種被打動的感覺,是無條件的、純粹的,無論你遇到多少困難,只要記住那一刻,你就能找到繼續前行的力量。金培達說:「藝術就是用一生的時間,將你過往人生中被打動的感受重新展現給別人看。」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陳子萌報道;視頻攝製:任青、花天琪)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