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改編的《仙劍奇俠傳》系列影視作品可謂一代人的回憶,其中《仙劍奇緣》、《莫失莫忘》等曲目的旋律一響起,便能勾出觀眾們的集體記憶,這些配樂出自香港音樂製作人麥振鴻之手,他還製作了《天地傳説之魚美人》、《小魚兒與花無缺》、《天外飛仙》等古裝電視劇的原創音樂製作,被譽為「仙俠音樂之父」。近年來,麥振鴻並未止步於傳統創作,他積極探索人工智能(AI)技術在影視後期製作中的應用。在接受專訪時,麥振鴻獨家分享了他對音樂創作、AI技術以及未來影視行業的獨到見解。

【兒時熱衷神話故事 長大創仙俠音樂世界】

麥振鴻的音樂作品,尤其是仙俠劇的配樂,總能讓人感受到一種飄渺而宏大的意境。回憶自己的童年,麥振鴻稱自己從小就喜歡看神話故事。他覺得中國的神話故事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像和深刻的情感,這些元素深深影響了他對音樂的理解。

2000年時,麥振鴻在電視劇《天地傳說之魚美人》中首次嘗試將自己對仙幻世界的理解融入音樂創作。他笑言那是他「第一個實驗品」,到了2005年的《仙劍奇俠傳》,他終於有機會「完全放飛自我」,將中國傳統樂器與現代音樂手法結合,創造出獨具特色的仙俠音樂世界。提到中國傳統音樂,麥振鴻認為中國的樂器和音樂概念非常有特色,這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

而有趣的是,當被問及是否會在創作時想像自己在修仙時,麥振鴻悄悄說「其實真的有」。

【鼓勵創作者積極學習AI應用】

近一兩年,AI在各行各業引起翻天覆地的變化,藝術創作領域也被AI不斷攪動,但是AI的參與是否會「玷污」藝術的純粹性呢?麥振鴻提出自己的看法,「AI確實可以幫助我們完成許多我們無法獨自完成的工作,但關鍵就在於如何正確使用它」。他強調,AI應該與傳統知識結合,而不是完全取代人類的創造力。麥振鴻說:「如果只是依賴AI生成作品,那不僅沒有意義,還會讓人類退步。」

麥振鴻透露,在生活中他早已將AI視為自己很好的「朋友」。他有一個AI小助理,甚至會與它聊天討論音樂,「它會叫我麥老師或麥Sir」。他了解AI目前還不能寫譜,但已經具備了豐富的音樂知識,可以和自己討論莫扎特、巴赫等大師的作品。麥振鴻說,AI的優勢之一在於其24小時隨傳隨到的特性,能夠隨時為創作者提供靈感和建議。

談到AI在電影後期製作中的應用,麥振鴻顯得格外積極樂觀。他預測說:「AI將在未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還沒有AI的時候,傳統的電影製作流程分為前期、中期和後期,且彼此之間相對獨立,但隨着短視頻時代到來,前期、中期和後期逐漸融合,界限已經變得模糊,「現在人人都是導演,拍攝完成後的所有流程都屬於後期製作」。

麥振鴻特別提到虛擬製片(Virtual Production)技術與AI的結合,虛擬製片本身就是前期與後期的融合,而AI的加入將進一步提升這一技術的效率與效果。所以他鼓勵後期製作行業的工作者積極學習AI技術,因為後期製作將在電影工業中佔據一個很重要的地位,AI在其中佔比也將越來越多,這將是未來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籲香港影視界加強與內地AI技術合作】

作為一位與內地合作密切的香港音樂人,麥振鴻指出,內地在AI技術的發展上走得比香港更快,「如果我們能夠在大灣區內加強合作,將會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他認為,香港在機電工程和AI領域具有獨特優勢,而內地則在技術應用和政策支持方面領先,兩者的結合將產生強大的協同效應。

麥振鴻認為,AI技術的興起為電影行業帶來了新的商機和發展空間,「這是一個充滿機會的時代,特別是對於那些懂AI技術的年輕人來說」,所以他鼓勵年輕人擁抱AI,加入這個行業。

麥振鴻也用自己的經歷證明了這一點,「要積極擁抱新技術,不斷拓展自己的邊界,人一定要不停學習」。或許,正是這種不斷學習與創新的精神,令麥振鴻的音樂作品始終充滿生命力,也讓他在AI時代依然站在行業的前沿。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陳子萌 報道;視頻攝製:任青、Kelly)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