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近年平均每三天就發現一個新物種,圖為全球新物種「海珠微瓢蟲」在廣州發布。(方俊明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 方俊明)今天(5月22日)迎來第25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廣東公布物種「家底」:記錄分布有陸生脊椎野生動物共1052種、野生高等植物6658種。據《廣東省生物多樣性(2025)》顯示,2022年至2024年,全省共發表新物種333種,平均每三天就發現一個新物種。同時,目前廣東各類自然保護地數量突破1360處,居全國首位;在全國設立的7個「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中,廣東獨佔6個;國際紅樹林中心也落地深圳,如今廣東近95%的紅樹林納入生態保護紅線。

目前廣東各類自然保護地數量突破1360處,居全國首位。(方俊明攝)

「作為全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之一,廣東近年建立華南國家植物園、國家林草局穿山甲保護研究中心,國家蘇鐵、蘭花、木蘭種質資源保護中心等9處國家級遷地保護機構,帶動就地保護、遷地保護、人工繁育、種質資源和遺傳資源保存以及野外回歸等工作。」廣東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就地保護體系與遷地保護體系相結合,加強制定、修訂一系列生物多樣性保護地方性法規,分布在粵的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基本得到有效保護。

青少年學生在灣區戶外繪畫活動體驗大自然。(方俊明攝)

一組數據亦佐證了廣東在生態系統多樣性保護修復所取得的成效:森林生態系統功能持續增強,全省森林覆蓋率達53.39%,指標位居全國前列;建成國際重要濕地6處,國家重要濕地3處,省級重要濕地43處,國家濕地公園27處,省級濕地公園6處;近95%的紅樹林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全省荒漠化面積持續減少。

南嶺、丹霞山兩大「國家公園」正在創建

目前廣東鳥類總數達584種,今年廣東越冬水鳥約12.9萬隻,同比增長超15%。據《深圳鳥類名錄(2025版)》顯示,相比上一版,深圳新增鳥類記錄12種,包括藍喉蜂虎、彩䴉、中華鳳頭燕鷗均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而中華穿山甲、中華鬣羚、金斑喙鳳蝶、黃腹角雉、白鷳等在粵棲息的「重要珍稀瀕危物種」出現得更為頻繁。

還值得關注的是,廣東已建成各類自然保護地達1361處,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廣東省林業局透露,「國家公園」創建工作目前已取得階段性進展,南嶺國家公園候選區已進入設立報批階段,丹霞山國家公園候選區已啟動創建工作。

其中,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不足6萬公頃,但現記錄野生高等植物3892種、脊椎動物649種,成為廣東最大的物種基因庫,被譽為「物種寶庫」「南嶺明珠」。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南嶺已列入國務院批覆的《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候選區名單,目前廣東正以包括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內的14個自然保護地為基礎,積極創建國家公園。

責任編輯: 孫佳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