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複查結果非常好。已經七年了,這簡直是個奇跡!」不久前,一位烏茲別克斯坦母親手捧鮮花,激動地對遠道而來的中國醫療團隊專家說。

5月1日,在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乾,阿齊茲及其母親向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副院長潘湘斌教授獻花。數年前,潘湘斌教授團隊為阿齊茲的母親成功治療了心臟病。新華社

2018年,這位母親被確診患有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當時她已懷孕29周,病情危急,急需手術。然而,她的身體狀況已難以承受傳統外科手術帶來的創傷,放射線治療更是會對胎兒發育造成難以估量的影響。

正在烏茲別克斯坦進行學術交流的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副院長潘湘斌通過超聲引導經皮介入技術,為這位母親成功治療了心臟病並確保了胎兒的健康降生。她告訴記者,在當地,人們喜歡叫她的兒子「China boy」,以紀念他與中國的奇妙緣分。

「這個成功案例是我們的原創醫療技術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居民增進福祉的一個剪影。」潘湘斌說。

超聲引導經皮介入技術有多難?潘湘斌介紹說:「心臟是跳動的中空器官,導絲、導管、支架等進入心臟後也會隨之跳動,用超聲定位非常困難,這就像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用探照燈去定位小船一樣。」

目前,超聲引導經皮介入技術已被聯合國納入全球可持續發展計劃推廣項目,並在法國、坦桑尼亞、土耳其等30多個國家成功應用,獲得了國際醫學界的廣泛認可。5月18日,聯合國代表團來到阜外醫院參觀訪問,詳細了解該技術的最新應用成果。

這是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的超聲引導介入治療手術車內部(5月18日攝)。新華社

停在阜外醫院內的超聲引導介入治療手術車引起代表團注意,車身海報上「上門手術」四個大字格外引人注目。這輛長約10米的重型卡車,不僅內置了超聲機、手術床、監護儀等先進設備,還搭載了專用固定系統、空間擴展系統和層流消毒系統等多項專利技術。

這輛車的誕生源於中國醫療援助團隊在非洲的經歷。「一些非洲國家條件比較艱苦,我們常常在大樹底下為患者做手術。露天條件下很容易發生細菌感染等問題。」潘湘斌說,為此研發的移動手術車能夠保證潔凈手術室的空氣標準,提高手術的安全性,還配有無人機以便隨時補充醫療器械。

參加此次聯合國代表團交流活動的坦桑尼亞兒科醫生西奧菲勒斯向同行專家介紹了手術車性能。曾在潘湘斌團隊接受醫療培訓的他認為這種手術尤其適用於發展中國家治療心臟病,「與放射線治療相比,該技術的設備更便宜且更易於學習」。

「在華學習經歷使我能夠回國推介最新醫療技術,並培訓更多醫生應用到臨床手術中。」西奧菲勒斯告訴記者,中國醫生在幫助當地解決疑難雜症的同時,也通過「授人以漁」將先進技術更持久地產生效益。

「我們不僅到發展中國家進行醫療援助,也去法國、德國、英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做手術,去教當地醫生應用中國的技術標準和方法體系。」潘湘斌說,健康沒有國界,希望向世界分享中國醫生的智慧和中國人的善意。

參加此次活動的聯合國秘書長辦公室主任考特尼·拉特雷說,我們藉此機會看到了中國醫生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作出的努力,這是「不讓任何人掉隊」的真誠承諾,希望能把這項技術應用到更多國家和地區。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