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藝、張岳悅)「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展覽將於今日(22日)下午在香港會展中心啟幕。130餘位藝術大家、160餘件經典之作,配合大量珍貴文獻、歷史影像與數字化多媒體技術,匯聚成六大板塊,沉浸式、全景式呈現廣東美術百年革新歷程。南海之濱,潮起潮落,粵港兩地一衣帶水,文脈相連。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邁向縱深的關鍵時期,這場藝術盛宴跨越地理界限,既是對廣東美術百年革新歷程的深情回望,更是以藝術為媒,續寫粵港文化同源、大灣區文藝共榮的時代新篇。

《迎客松》,黎雄才,中國畫,361×1133cm,1975年,廣東美術館藏 主辦方供圖

「周雖舊邦,其命惟新。」百年前,廣東美術以海洋般的胸懷擁抱世界,在時代浪潮中勇立潮頭;今天,在大灣區建設的壯闊圖景中,粵港兩地正以藝術為舟,共同航向文化融合的新海域。此次展覽特別增設「人間畫會與香港」 專題,重溫歷史淵源;六大板塊貫穿百年,從「勇立潮頭」的洋畫運動到「百花爭妍」的當代創新,既展現廣東美術 「得風氣之先」的歷史擔當,更凸顯其與香港藝術界「同根同源、互融共進」的獨特脈絡。「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香港站展覽的舉辦具有特殊意義——它是對歷史的致敬!更是對未來的期許。於粵港而言,這不僅是一次藝術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文化基因的深度溯源:從利瑪竇帶來的第一抹油彩,到「人間畫會」的革命吶喊,再到大灣區時代的創新實驗,兩地藝術界始終在開放中探索、在融合中前行,共同構建了中國美術現代化的「灣區樣本」。

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格局

策展顧問廣東省文聯主席李勁堃指出,近年來隨着粵港澳藝術家之間的不斷交流往來,大灣區開放、創新、引領先鋒的文化格局也不斷成形,在如此的時代節點上,把「其命惟新」帶到香港更有獨特的意義。「香港有着廣泛的國際傳播的渠道和優勢,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在香港會展中心的亮相,也將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藝術走向世界打開新的可能。」

●李勁堃(右)和林藍介紹展覽宗旨和亮點。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他介紹道,本次展覽的作品,既有藝術性,也有很高的觀賞性,是「觀眾也會覺得好看」。與此同時,這些作品都記錄了時代的精神以及涵蓋了不同的門類。

策展顧問中國美協副主席、廣東省文聯副主席、廣東省美協主席林藍稱,本次展覽作品的特點亦可以用「思想精深、藝術精良、製作精湛」來形容,「我們希望呈現的不是具體的某個年份,而是選擇用作品和多種形式來反映時代特色,這個展覽將是一個穿越百年精華的時空畫廊。」

李勁堃續說,廣東美術館在短短的30多年已經積累了三萬多件作品,涵蓋了各個時期的佳作,此次的「其命惟新」廣東百年大展更像是一個面向世界的窗口,讓來自世界的人們了解到廣東不僅有美食、美景,還有那麼多美麗的藝術作品。

創新是大灣區文藝不變的使命

林藍表示,廣東和香港「人脈相通、血脈相通、文化相通」,「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來到香港正是讓香港市民和世界觀眾都看到廣東文化在這百年中隨時代不斷革新發展的歷程。

本次展覽的主題「其命惟新」——這一出自詩經的典故化用更是無比切合粵港澳大灣區當下的發展大勢,那就是要「不斷地創新、不斷地向前」。「我們必須在不斷創新中去求得自己的使命和未來,這也是我們廣東美術能夠不斷向前傳播的生命力所在。」她點明,嶺南畫派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即「思想新、觀念新、無拘無束地創造,無拘無束地吸收」。

林藍還即場推薦了六幅重點畫作,包括林風眠的《白鷺圖軸》、李鐵夫的《盤中魚》、何香凝的《獅》、關山月的《綠色長城》、湯小銘的《永不休戰》以及黎雄才的《迎客松》。其中黎雄才的《迎客松》長逾11米、高逾3米,「在最大的展館呈現了這樣一張最大的作品,非常震撼。」

「百年」概念穿越時間

為何叫做「廣東美術百年大展」?林藍回應道,所謂「百年」,並非是指某個具體年份之間的期限,而是一個開放而延續的概念。在本次展覽中,你會看到展覽圍繞「百年」的時光卷軸將不同歷史時期的佳作、文物徐徐展開。「我們首次採用實物連同文獻和影像結合的方式去呈現整體廣東美術的百年發展,讓大家可以一覽最精華的作品。」

因為不局限於具體的年份,而是不斷圍繞重要的時代節點去策劃百年,因而「其命惟新」的主題展才能夠隨時代而不斷煥發出全新的生機與活力,成為展現時代「與時俱進」的發展脈絡的重要載體。

以刀筆為旗 鼓舞時代精神

本次展覽專設抗戰主題板塊,正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反法西斯勝利80周年之際,此番設計亦有深刻的意義。李勁堃說,作品是藝術家的精神態度和價值觀的直接體現。在抗戰的歷史時期,廣大愛國藝術家正是用一個個作品來喚醒民眾的良知和鬥志,「因此在我們的研究序列中,研究那段歷史中藝術家的狀態,我想不僅僅是我們出於對這段歷史時期藝術作品的關注,更是在呼籲大家思考藝術創作如何根植於國家和社會的歷史之中。」

在那段歷史時期,廣東湧現了不少版畫佳作,林藍介紹道,那正是在最艱難和簡陋的條件下,大批畫家採用木刻的方式,創作了一部部兼具時代性和民族性的經典作品,「因陋就簡,但卻很有力度。」站在抗戰勝利80周年的歷史節點回望,廣東版畫不僅是藝術革新的重要實踐,更是反法西斯文化戰線的重要組成。

《白鷺圖軸》,林風眠,中國畫,150×39.5cm,1930年,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藏 主辦方供圖

【藝評】心繫家國 求新求變 廣東百年美術史的文脈底色時代先聲

(文:蔣湖)兩地美術界籌劃多時的展覽「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今日(22日)終於在香港會展中心拉開帷幕,這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大文化盛事,值得紀念。

廣東是中國最早擁抱海洋文明、「開眼看世界」的地方,向為國家求新求變、驅策向前的先鋒之地,數百年來,在商業貿易、文化交流等各個方面,廣東一直走在前列。具體在美術領域,廣東同樣一貫敢為時代先:清代畫家關作霖,是有史可考的首位負笈海外的中國油畫家;19世紀中後期始,李鐵夫、馮鋼百、關良等粵籍藝術家更是一批批遠赴北美,探索將中國古典文化與西方現代油畫技藝共冶一爐的創新審美。

二十世紀初期,以高劍父、陳樹人、高奇峰等為代表的嶺南畫派的崛起,更將廣東藝術家的創新精神表達得淋漓盡致:他們固然是東渡扶桑求學的青年畫家,同時亦是追隨孫中山革命的時代志士,他們以激昂的救世情懷為墨汁、以勇敢的生命表達為宣紙,努力實踐「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的革新主張,在當時的中國畫壇掀起了巨大波瀾。他們筆下的山水花鳥人物,風格為之巨變,在在表現出他們的創新技法和熱烈人格。

這種關心家國時代命運、同時探索表達新路的成長軌跡,已成為百年來嶺南活躍藝術家們共同的文脈和底色。

在黑雲壓城的烽火抗戰時期,廣東和香港風雲際會,成為反抗壓迫、爭取自由的文化堡壘。黃新波、李樺等粵籍版畫家以刀為筆,踐行魯迅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精神,奉獻出一系列貼近真實現實生活、表達中國人民抵抗意志的作品。廣州淪陷後,葉淺予、丁聰、廖冰兄等漫畫家轉戰香港,在報刊雜誌上刊登大量漫畫作品,以通俗藝術喚起民眾的精神覺醒。抗戰勝利後,張光宇、關山月等藝術家在香港成立「人間畫會」,倡導藝術服務人生的精神,薪火南傳,將香港化為聯接內地與海外的文化樞紐。

此外,一些定居香港的重要畫家,亦將與時代同步、創新求變的筆墨精神帶到維港。丁衍庸、陳福善等將傳統與現代、西畫與國畫的技法觀念融會貫通,創造出令人耳目一振的新境界,更成為香港現代藝術的先驅。

時代在變,創新不變。1949年後,廣東與香港的文化交流雖一度有所隔離,但省港一家、同氣連枝的殷殷之情,始終都在。而廣東畫界以潘鶴、楊之光、許欽松、曹斐等數代藝術家為代表,仍然接續嶺南畫派的創新精神,在雕塑、水墨、油畫、裝置、數碼影像等領域創新不斷,形成多元繁盛的新時代嶺南文化特色。

「周雖舊邦,其命惟新。」在粵港澳大灣區日益融為一體的當下,願粵港兩地的文藝工作者,以情懷文脈為經,創新傳承為緯,將這艘從百年歷史深處開出的藝術之船,駛向更水深潮闊的新海域。

六大板塊呈現廣東美術百年革新歷程

一、勇立潮頭—洋畫運動在廣東

400多年前,意大利天主教士利瑪竇從澳門進入廣東,把西方文化和歐洲繪畫帶進中國,這是中國近代巨變之肇端。1887年,廣東鶴山的李鐵夫赴美國學習油畫。之後,赴歐美和日本習畫的廣東人漸多,他們大部分歸國從事西洋畫的創作和教學,立時代潮頭,開風氣之先。從這個板塊的作品中可見油畫界先行者們上下求索的珍貴成果。

《盤中魚》,李鐵夫,油畫,82×97cm,1941年,廣東美術館藏 主辦方供圖
《京劇人物》,關良,中國畫,46.5×35cm,1960年,廣東美術館藏 主辦方供圖

二、藝術革命—嶺南畫派與國畫研究會

「嶺南畫派」三家——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倡新國畫運動,他們的畫風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和地域特色,注重寫生,突出了革命性、相容性和創新性。同時,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廣東是「國畫復活運動」的重要陣地,「國畫研究會」的潘致中、黃君璧等力倡「國畫復活」。「國畫研究會」與「嶺南畫派」的兩派論爭看似是「新與舊」的交鋒,實則是中國美術面對現代轉型的深層探索。

《飲馬渡關圖》,高劍父,中國畫,172×95.6cm,1917年 廣東省博物館藏 主辦方供圖

三、匕首投槍—新興木刻運動及漫畫

1930年代,魯迅宣導的新興版畫運動蓬勃興起,廣東成為重要策源地。遵照魯迅「採用外國的良規,加以發揮」的指導,廣東版畫家將漢代石刻的雄渾、明清版畫的雅致與民間年畫的質樸相融合,創作出兼具時代性與民族性的經典作品。與此同時,廣州漫畫界也異常活躍,漫畫家們的作品深入街頭巷尾,成為喚醒民眾、凝聚抗戰意志的重要力量。

《魯迅提倡木刻》,陳煙橋,木刻,13×19.7cm ,1937年,廣東美術館藏 主辦方供圖
《減租會》,古元,版畫,14.6×20.7cm,1943年,廣東美術館藏 主辦方供圖

四、激情歲月—為人民服務為時代謳歌

新中國成立後前30年,大批藝術家在不同藝術品類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體現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廣東美術的創作風貌。如楊之光數十年來致力新人物畫的開拓和推進,他多次說自己「感情的根和藝術的觸角始終扎在祖國這一片熱土之上」,他構築了一種新的、超越既往技法體系的人物新畫風。

《礦山新兵》,楊之光,紙本設色,133×99cm,1972年,中國對外藝術展覽公司 主辦方供圖

五、開放變革—改革開放中的廣東美術

中國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長足發展,對美術領域的創作走向和藝術生產結構均產生了廣泛和深刻的影響,這是廣東美術走向繁榮和多元發展的新時期。老一輩藝術家煥發藝術青春,新崛起的一批創作者藝術上正走向成熟,充實了廣東美術界,體現了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美術多元發展的特徵。

《大葉紫薇》,王肇民,水彩畫,54×39cm,1977年,廣東美術館藏 主辦方供圖

六、百花爭妍—創新創造 再築高峰

歷經改革開放40餘年的巨變,廣東美術在二十一世紀迎來新的輝煌。現今,更新一代的藝術家正在成長,藝術百花園中鮮活的生長、重組和嬗變成為常態,新的秩序、新的藝術格局開始形成,重視語言個性,強調藝術風格,追求藝術創造中的個體價值,講求社會效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已經成為眾多美術家的共同取向。

《千年結》,李勁坤,中國畫,310×600cm,2003年 主辦方供圖

相關閱讀:

回放 | 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香港)開幕典禮

(有片)廣東美術百年大展明揭幕 「實物+文獻+影像」呈現嶺南美術百年發展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