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紙媒式微的時代浪潮中,91歲的李繩祖仍守護着一份「老派」浪漫——每日清晨,他總要小心翼翼地展開報紙,任由墨香漫過指縫。他與香港文匯報跨越數十年的羈絆,在深圳一家養老院的採訪中,化作了一則動人的時代故事。

1934年,李繩祖出生在印尼蘇門答臘島的小城,椰風海韻的異域童年,從未淡去他骨血中的中國情懷。為照顧故鄉的祖母,初中畢業後他輾轉回到福建龍岩就讀高中,三年後考上了上海外國語學院研習俄語,最終在三尺講台上度過半生春秋。退休後,因子女在香港發展,他踏上維多利亞港畔,也在此邂逅了生命中難以割捨的「精神伴侶」。

談起如何與香港文匯報結識,李繩祖說,他深受父母和愛國家風的影響,對他來說,愛國是本分也是職責,他對香港文匯報以愛國愛港為宗旨,堅持「文以載道、匯則興邦」的理念十分認同。因此,在退休來到香港後,他在報刊亭中對香港文匯報「一見鐘情」,文匯報的真實、客觀和公正,價格便宜且紙質好,油墨質量佳,讓他成為了香港文匯報的「忠實粉絲」。

李繩祖說,報紙讓他能夠了解國家發展大勢。他在一篇篇新聞報道、一張張照片中見證中國猶如浴火重生的鳳凰,經濟飛速發展,科技不斷進步。天宮問鼎蒼穹,蛟龍深潛海底,AI領跑世界,中國在科技、經濟、民生等各個領域取得的偉大成就,無不讓他心潮澎湃。他最愛看香港文匯報的時事新聞報道,認為文匯報報道積極正面、內容廣泛,涉及各類社會議題。他形容香港文匯報就像名菜獅子頭,是三分肥七分瘦的「扎實肌理」,「鮮嫩多汁,入口即化」。文匯報不僅給李繩祖帶來了閱讀的樂趣,更成為他生活的重要部分。他沉醉於報紙上的解謎互動,電飯煲、電視機甚至去往北京機票的獎勵,都不及他解開謎題時的欣喜。

在采訪過程中,李繩祖老師的夫人邱愛素老師在采訪中還透露了一則令人動容的小故事。有一次李繩祖的腿摔壞了,行動不便,家的附近又買不到文匯報,他竟自己拄着拐杖從樂華邨乘車輾轉到觀塘,曆時三小時尋報,把家人都急壞了,差點報警。邱老師笑着打趣道,文匯報才是他的「真愛」。

如今,李繩祖與夫人邱愛素安居深圳的養老院——前海人壽幸福之家。在接受采訪的過程中,李繩祖也帶着記者參觀了他們現在生活的養老院。對於為什麼選擇回到深圳養老,李繩祖直言香港養老院房間太逼仄,沒有什麼活動空間,為此他們的3個孩子們跑遍深圳,才找到這處寶地。說話間,他指了指窗外的小花園,花園裏某位老人種的三角梅正驚艷綻放。李繩祖說,這裏活動空間寬敞、文化課堂豐富,有老師教唱歌跳舞,還可以看電影、練書法,周一到周日滿滿當當的行程讓他充實無比。「在這裏生活一年多,感覺自己年輕了十歲。」他笑着說道。

記者:吳依媚

拍攝:吳承祐 孫姣

剪輯:吳承祐

統籌:張斐

責任編輯: 孫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