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胡永愛)「特朗普在『緩衝期』90天內試圖做好準備,高關稅將捲土重來」,當中美日內瓦聯合聲明發布、貿易談判迎來緩和窗口期之際,香港全球化中心經過調研與分析,梳理出90-180天談判各個階段、各個維度的變化對中國企業的現實影響,為企業轉型提供戰略與策略思路,並形成《中美貿易戰下的中國企業轉型之路》報告。

雖然中美聯合聲明決定對部分商品互相下調關稅,實現了自新一輪貿易緊張以來的首次對等性讓步,但僅僅取消報復性關稅,對於雙方的矛盾解決並沒有太多實質性意義。中美之間的貿易失衡問題並未解決,結構性分歧依舊存在。香港全球化中心研究團隊指出,特朗普新一輪關稅戰略背後至少有三大目標:一是持續壓縮中美貿易逆差;二是推動製造業向美國本土回流;三是重構以國家安全為核心的美國競爭力。中美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不僅不會緩解,反而在貿易戰導致的全球秩序重塑過程中將會持續升級。

90-180天:艱難談判與可能的反覆

在未來90天的緩衝期內,中美將開展更為複雜的戰略博弈。《中美貿易戰下的中國企業轉型之路》報告認為,雙方貿易談判可能呈現「三步走」節奏,涉及多項結構性的核心議題交鋒。第一階段大約持續30天左右,中美將建立磋商機制,磨合信任基礎,這一階段的主要目標是確認談判範圍。對話機制、總體關稅調整思路、非關稅壁壘清單以及芬太尼問題,都將納入後續的談判。但是,雙方也會劃定紅線,中方的體制與安全問題不可觸碰,地緣政治也不會與貿易捆綁進行談判;而美方的金融主導權則是底線,關鍵技術脫鈎條款也無法調整。

在這樣的基礎上,雙方在第二階段談判將進入「深水區」,聚焦非關稅壁壘與結構性議題。芬太尼關稅在理性氛圍下有可能實現突破,但美方指責的所謂「產能過剩」與補貼問題則很難達成協議,金融與貨幣問題更是幾乎沒有任何談判妥協空間。而且,美國可能與其它多個重要貿易夥伴達成協議以及自身準備更加充分,將帶給特朗普更足的「底氣」,美國極有可能重新提高對華關稅至54%甚至更高的水平,雙方在「邊打邊談」模式之下繼續博弈。

最終進入第三階段,雙方或會意識到目前的對抗與僵持對各自國內影響巨大,理想狀態下,中美可能採取「以時間換空間」方式,延長雙方在部分領域的合作並為未來「脫鈎」做好準備。當然,也可能出現「施壓-談判-局部讓步」的長期循環,難以達成持續有效的共識。

中國企業需搶出口、搶訂單

對於中國企業轉型,《中美貿易戰下的中國企業轉型之路》提出了建議。中美貿易戰迎來90天甚至更長的緩衝期之際,中國企業特別是受到貿易戰衝擊的企業首要任務是搶出口、搶訂單,有條件的情況下盡快出貨並獲利了結。對於後續形勢一定要謹慎看待,切不可過於樂觀從而盲目擴大生產。同時,應在緩衝期內迅速完成企業轉型,這才是根本之策。企業必須確立全球地緣視野、科技賦能與協同創新這三大戰略抓手,才能在未來的不確定性中搶佔先機,實現高質量發展。

對美業務為主的出口導向型企業,建議製造業多元布局,服務業關注AI賦能。對美業務為主的跨境商務企業,則建議一方面要搶時間,包括搶通道、搶出口、搶備案等等;另一方面要堅決做減法,即降低暴露,分散通道,簡化身份,轉移市場;綜合採取多種方式搶佔關稅豁免窗口,優化電商出海路徑。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