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胡永愛) 5月24日,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將推出今年第二期「美讀之鏡」講座,題為「主流之外:明清廣東人物畫的多面形塑」。主講嘉賓朱萬章曾在廣東省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工作多年,現任職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擔任研究員。

主講嘉賓朱萬章現任職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研究員。受訪者供圖
廣東佛山市博物館藏的《明月清泉圖》扇面。受訪者供圖

明代以來,廣東地區經濟商貿發達,文風大盛,書畫之道得以振興,但是載入畫史的畫家人數不多。隨着中國美術斷代史和區域史研究的深入,明清廣東畫史逐步進入研究者的視野,研究的方法之一是博物館專家對藏品收藏著錄的積累。通過對藏品的逐一整理,為每件作品建立獨立檔案,塵封的明清廣東繪畫呈現在專業人員面前。

廣東省博物館藏的 《臨韓熙載夜宴圖》卷(局部)。受訪者供圖

明清世俗文化的發展使人物畫由原來的文人畫逐步轉向世俗畫,人物畫的種類走向多元,它們在社會中的功用也日趨多樣化,例如朝廷宣揚政教倫理、宗室記錄王朝生活,名仕交遊、文人行樂等都成為明清人物畫題材,此外,民間普通人的生活、閨閣仕女等均稱為入畫題材。對明清人物畫的研究已蔚為大觀,但涉獵範圍鮮有廣東地區人物畫及畫家,他們儼然成為「主流之外」。

深圳關山月美術館將推出今年第二期「美讀之鏡」講座,題為「主流之外:明清廣東人物畫的多面形塑」。受訪者供圖

朱萬章長期深耕嶺南畫史,寓目着錄的書畫名跡不計其數。通過長期的研究,朱萬章認為,明清廣東人物畫從晚明時期的孔伯明、張譽、梁元柱、釋大汕到清代中後期的蘇六朋、蘇仁山、蔣蓮、汪浦、鄭績,以及晚清時期的葉衍蘭、居巢、何翀和林呱等外銷畫家,從繼承宋元繪畫傳統到融合中西,有一個較為清晰的嬗變路徑。由於從地緣上遠離主流美術,因而其繪畫特色亦多元並舉,藝術性與實用性相結合,寫實與寫意兼具,雅俗共賞,形成獨有的藝術特色。本期講座,主講人將帶領觀眾梳理明清廣東人物畫的發展脈絡,以各大博物館藏品為例,為我們解讀明清廣東人物畫的多面形塑,讓我們翹首以待,一睹「主流之外」的廣東人物畫真面目。

責任編輯: 孫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