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張帆)為推動兩岸新媒體產業資源融合發展,發揮新媒體行業在兩岸交流中的平台作用,加速兩岸文化產業間的民間合作交流,「2025海峽兩岸新媒體產業發展研討會」於日前在滬舉行。兩岸新媒體產業的領軍人物等近200人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兩岸新媒體產業間合作機遇和傳承。來自台灣的嘉賓均認為,科技賦能的新媒體正在為兩岸交流賦予更多新動力。2024年,大陸諸多爆款APP均在台灣有較高下載量,透過網絡空間,會發現兩岸民眾同步感一再拉近。兩岸業者亦可以更多在新媒體技術、傳播內容等方面價錢交流,共謀新發展。

大陸爆款APP打破交流障礙
台灣資深媒體人唐湘龍在演講中指出,以2024年為例,雖然民進黨賴清德當局為兩岸交流帶來阻礙,但兩岸關係依然有一些非常正向的發展,因此,不必被賴清德所謂的「賴17條」、「去中國化」等各種政治操弄所蒙蔽。特別是在網絡空間,兩岸民眾的共鳴感正在加強。

唐湘龍介紹,現在台灣的APP下載排名中,當紅的自然是「抖音」,在台灣用手機的小學生約有44%使用,高中生會到60%,總體來說,大約有300萬的人口是抖音的「非常積極使用者」。排名第二的是「小紅書」,去年在台灣下載量達到147萬,上班族、小資一族已經把「小紅書」當成生活的一部分。唐湘龍說,從這一意義上說,兩岸年輕人的生活是在同一個平台上是共振的,更不要說微博,至今,「熱搜」這兩個字在台灣仍然有很大影響力。
唐湘龍認為,透過網絡平台可以發現,台灣人和大陸的生活的感覺的共鳴感、同步感是在拉近,而不是拉遠,所以不要被很多表面的新聞訊息給蒙蔽。兩岸之間在其他方面也在劇烈改變,而這個改變是朝着正向的發展。
科技賦能兩岸青年交流
復旦大學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主任沈逸教授認為,目前兩岸的文化和科技交流面臨新的機遇和新的挑戰。科技的發展給交流提供了更多手段,從時間和空間上,突破了兩岸傳統交流上的障礙。同時,兩岸文化的同根同源客觀上具有天然交流優勢。但無論是合作交流又或者是共識的建立,都需要持續不斷的努力。

展望未來,沈逸認為,人工智能和新媒體的發展,能夠消除兩岸之間的數字鴻溝和更多認知上的差異。期待兩岸業者能夠通過技術和制度的保障助力兩岸的良性互動,在AI時代,通過文化交流連接兩岸青年的心靈,增進同根、同源、同聲相應的良性共治,這樣的背景下,相信兩岸的交流前景可期。
創新形式豐富內容
原國台辦發言人、現任中國傳媒大學傳媒研究中心主任安峰山還指出,在兩岸交流中,兩岸媒體人始終扮演着打破信息壁壘先鋒和破冰報春鳥的重要作用。隨着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傳媒這座連通兩岸的橋樑將會變得更加的寬廣,更加的豐富堅實。他也建議,兩岸媒體可以充分更多新媒體傳播方式擴大傳播範圍,讓更多的兩岸民眾,特別是青年一代,能便捷獲取兩岸之間真實客觀的信息,增進彼此了解。兩岸之間也可加強新媒體產業合作,共同製作富有兩岸特色產品。通過短視頻、網絡直播等工作的手段,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去講述兩岸故事,傳遞兩岸的聲音。

觀察者網副總編輯梁順龍亦表示,新媒體產業作為文化傳播與交流的重要載體,在內容生產與共享上,期待兩岸創作者聯合打造更多優質內容,將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璀璨精華,以新穎的形式呈現給全球觀眾。在技術創新合作方面,可以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領域開展聯合攻關,推動新媒體產業技術革新,為文化傳播創造更多可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