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賀鵬飛 南京報道)近日,兩場關於科技創新的會議分別在蘇州和香港舉行,多個合作項目集中簽約,蘇港開啟科創雙城記。這並非雙方第一次「心有靈犀」,紫金山與獅子山多年來攜手透過跨境產業鏈重組,對抗技術霸凌,共建科研創新高地,僅無錫一地,去年就吸引大灣區逾千億元(人民幣,下同)的投資。

江蘇省是如何一步步成為灣區科創投資者眼中的首選地?「良好的營商環境、完善的產業配套,吸引我們選擇在無錫扎根發展。」香港原子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中國區首席執行官黃思集表示,無錫的半導體產業基礎堅實,人才資源豐富,這為公司提供了理想的發展土壤。公司計劃將無錫作為主要生產基地,並組建研發團隊,深化與本地產業鏈企業的合作,共同開闢新的市場機遇。

香港理工大學主辦首屆「AI4X」國際學術&產業會議4月12日在江蘇省無錫高新區舉行。會上,香港理工大學無錫科技創新研究院知識轉移中心正式啟用,16個AI+項目現場簽約,涵蓋智能製造、無人系統、能源互聯網等前沿領域。這是無錫市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又一成果。兩天後,「2025江蘇—香港技術創新合作大會」14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會上,江蘇省科技廳與香港創科署、香港貿發局分別簽署科技合作備忘錄等八項合作協議。

科創需不斷孵化 非一錘子買賣

來港參會的全國高校生物醫藥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蘇州)常務副主任王勰表示,創新技術落地,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持續不斷地孵化、培育、對接和服務。「跨過『死亡谷』,資金、政策、服務缺一不可。」王勰說。

所謂「死亡谷」,常被用來形容原創技術和產業化之間的鴻溝,不能跨過「死亡谷」,產業化就要面臨失敗。香港浸會大學知識轉移處經理葉凱廷也表示,成果轉化是大學面臨的最大難題之一。該校目前有兩個中藥項目進入臨床階段,但離正式推出市場還有很長的路。

無錫試水對接 成功做法推全省

為了縮短科研技術與市場化的進程,近幾年無錫市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探索出「研發在香港、產業化在無錫」的發展模式。

2021年10月,無錫借助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兩大國家戰略的東風,啟動建設長三角—粵港澳(無錫)科創產業融合發展區,圍繞產業鏈創新鏈協同合作,重點在產業協同、科技攻關、人才交流等領域開展試點合作,探索突破體制機制障礙,讓地處長三角幾何中心的無錫與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同頻共振」。

三年多來,一大批大灣區科創團隊和產業項目聚集無錫。僅去年一年時間,就有67個來自大灣區的項目簽約落戶無錫,總投資額高達1,394.48億元。

●無錫市在香港設立的「科創飛地」——無錫香港科創中心。

無錫市及下轄區、縣級市在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過程中,創新性地在香港、深圳、珠海等大灣區核心城市先後設立16家「科創飛地」,吸引一批潛力科創項目在大灣區就地「孵化」,成熟後再引入無錫實現產業化。這些「科創飛地」不僅為無錫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人才資源,也為粵港澳地區的科研成果提供了廣闊的產業化空間,實現了「研發在飛地、生產在本地」的良性循環。

無錫2023年在香港設立「科創飛地」——無錫香港科創中心,截至去年底,已與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多所高校簽署合作協議並共建「產學研合作基地」,挖掘並簽約孵化40個具備技術創新性和前瞻引領性的企業和團隊。

●今年3月,由錫港滬機器人靈巧智能研究院研發的具身智能機器人首發亮相。香港文匯報江蘇傳真

其中,一款由錫港滬機器人靈巧智能研究院研發的具身智能機器人今年3月首發亮相。該機器人搭載了研究院自研的靈巧手和無錫企業巨蟹智能研發的機械臂,抓取力在亞洲屬於前列,未來可應用於工業重載場景。

目前,無錫對接大灣區的成功做法已在江蘇全省推廣,從產業協同發展到共建國家創新平台,再到跨境人才流動與科研合作等等,江蘇各地和粵港澳大灣區正在加快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

南京、蘇州與深圳攜手共建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去年10月和11月,江蘇昆山市先後在香港和深圳舉行經貿和科創交流活動。昆山市與香港企業簽約項目22個,涉及電子信息、智能製造、國際貿易、現代金融等重點產業領域,實現總投資超120億元。在深圳的活動上,又有49個大灣區項目簽約落地昆山,總投資306億元。

兩地優勢不同 建互補發展格局

江蘇省政協副秘書長、致公黨江蘇省委會副主委高健長期關注江蘇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並在今年江蘇省兩會期間公開呼籲推進江蘇和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高健指出,長期以來,江蘇和粵港澳大灣區依託自身條件和現實基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比較優勢,促進兩地相互鏈接優勢資源、破圈融合發展,有利於提升江蘇省的產業科技創新能級,構建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

高健認為,江蘇技術工藝實力強勁,優勢環節主要集中於產業鏈中端及中間產品的生產上;大灣區地區頭部企業多,在終端產品的生產及市場方面具有較強優勢。兩地產業對接,有助於發揮各自優勢,深入踐行因地制宜發展先進生產力的戰略任務,進一步提高中國產業的全球競爭力。

特稿丨破制度融合壁壘 為全國對接探路

雖然江蘇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潛力巨大且已取得一系列成果,但是兩地融合發展尚處於初步階段,仍然存在諸多制約因素,有待兩地進一步深化合作、共同破解。

江蘇省政協副秘書長、致公黨江蘇省委會副主委高健指出,江蘇和大灣區融合發展仍缺乏政府層面的明確規劃和具體部署,缺乏促進融合發展的機制支撐。雖然兩地在產業鏈供應鏈布局、科技創新、人才交流等方面已具備了融合發展的基礎,但目前各自的人才、資金、科技、數據等平台仍主要面向本地,兩地在政策、市場、要素方面存在比較明顯的信息不對稱,不利於各類要素在兩地之間的流動,也不利於企業間自主合作的進一步深化拓展。

科技成果權屬等待明確

與長三角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推進相比較,江蘇與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還有不少制度性壁壘。如社保、醫保等制度安排,不利於勞動力資源在兩地間充分流動;數據確權、交易等制度不健全以及標準不統一,阻礙了數據要素自由流動和使用;科技成果權屬、知識產權利益分配等問題則制約了技術要素順暢流動。

倡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

高健建議兩地聯合制定促進融合發展的跨地域政策,並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梳理和修訂阻礙兩地產品和要素流動的制度,探索建立促進兩地融合發展的新型制度和機制,如跨地域的企業稅收分配機制、產業轉移和利益共享機制、市場一體化監管合作機制等,推動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各類生產要素流動提供支撐,也為國家暢通內地大循環提供制度創新的經驗。

高健還建議聚焦重點產業搭建跨地域產業聯盟,探索建立兩地融合發展試驗區,聯合打造未來產業集群,並圍繞關鍵核心技術和產業需求開展聯合攻關,通過共享科研資源、互派科研人員等方式,提升雙方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同時,完善人才跨地域流動政策,包括放寬戶籍限制、優化人才引進政策、加強人才服務保障等,同時加強對跨地域社保、醫保等制度創新的探索力度,為全國性的制度創新先行探路。

江蘇多地「築巢引鳳」 頂尖人才資助達2億

為了吸引包括大灣區在內的創新創業人才和團隊,近年來江蘇各地積極「築巢引鳳」,並爭相出台了一系列獎勵措施和扶持政策,其中高端項目團隊可獲高達2億元的資金支持。

核心技術未來產業獲禮遇

無錫多年來持續升級「太湖人才計劃」,廣納國內外英才。去年,無錫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和無錫市科學技術局發布了最新的《「太湖人才計劃」創新創業領軍團隊和人才引育實施辦法》,其中,對獲得立項的創新創業領軍團隊給予最高1,000萬元的項目支持,對實現核心技術產業化、產生重大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實行「一事一議」,給予最高1億元項目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無錫市還特別規定,獲得港澳地區重大人才工程的人才,符合基礎條件且首批支持資金已經撥付到位的,通過現場考察可直接入選領軍人才A類項目,對創業類給予最高300萬元項目支持,創新類給予最高100萬元項目支持。

昆山市早在2021年就發布「人才科創政策4.0版」,重金吸引海內外科創人才,對於引領未來產業,產業化前景廣闊的國內外院士等頂尖人才(團隊),給予最高2億元的特殊支持。同時,南京、蘇州、常州等地也分別出台政策,重金吸引海內外人才落戶。

保障政策多解除後顧之憂

除資金支持外,江蘇各地還在辦公住房、融資貸款、子女教育、醫療保障等方面出台眾多政策,為創新創業人才和團隊解除後顧之憂。例如,南京市對海內外人才創辦的科技型企業,提供3年100平方米創業場所免租支持或給予租金補貼,給予50萬—350萬元項目資助;對創新型企業家項目,提供3年不少於500平方米研發場地免租支持或給予租金補貼,給予累計貸款總額不超過3,000萬元的相應貼息扶持。

南京市還建立規模不低於20億元的人才創新創業基金,加大對種子期、初創期人才企業投資力度。「寧創貸」合作銀行對海外人才項目,單戶授信最高2,000萬元。

此外,南京還對人才購房按規定落實首付比例政策和貸款利率優惠,並給予最高300萬元購房補貼,頂尖人才安居需求「一事一議」。同時,協調解決符合條件的高層次人才子女入託入學需求,並為符合條件的人才在線辦理「優診證」,提供家庭醫生簽約、免費體檢和健康療養服務等。

相關閱讀:

【對接大灣區之生產飛地】江西傢具融灣發展 從零養成千億集群 「總部在珠江 基地在贛江」 分工協作優勢互補

【對接大灣區之東數西算】貴深架通算力橋樑 數字經濟共拓共贏 雲端搭檔高效協同 支撐灣區醫學影視等產業

責任編輯: 文劼